當代表團團長、印度駐華大使賴嘉文等印度客人走進西花廳時,周恩來與他們熱情握手,並說:“中印兩國的談判在今天,12月的最後一天開始了,我們說過要在1953年開始這一談判,現在實現了。”

會見進行中間,周恩來說:“我們相信,中印兩國的關係會一天天好起來,中印兩國關係的原則是從新中國建立時確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處的原則。”

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此作為談判的基礎,經過4個月的談判,雙方於1954年4月29日在北京正式簽訂了《中印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

這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第一次寫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簽署的正式文件。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作為重要的國際關係準則,在規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處理國與國之間存在的問題以及國際問題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運用範圍不斷擴大,影響日益深入,已經逐漸成為指導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的國際關係準則。

萬隆會議期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相互依存,而又多元多樣的世界上,作為指導國際關係的基本理論,再次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周恩來這個和解態度的發言,驅散了兩天來在會議上彙聚的烏雲,給會議指出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周恩來提出“和平宣言”

1955年4月19日下午,周恩來在最後一次全體會議上以包容的態度回應了賈馬利。周恩來的發言強調了存異不放棄鬥爭,又強調了亞非國家在反對殖民主義、繼續為完全獨立而奮鬥的共同基礎上,需要就主要問題達成協議。

這個發言表達了中國熱愛和平的立場,推動了會議的進展,受到了各國代表的熱烈讚揚。

1955年4月20日晚,周恩來設宴招待柬埔寨代表團主要成員西哈努克親王、蒙達納和宋雙,陳毅和章漢夫作陪,主要談日內瓦協議的貫徹執行情況。

雖然周恩來經常加班加點地工作,但是,在外交場合,他總是以飽滿的精神參與對話。在與柬埔寨代表團的談話中,周恩來把話題轉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上來,表示中國絕不幹涉柬埔寨的內政。西哈努克非常讚賞周恩來的態度,表示將積極發展雙方的外交關係。

周恩來和陳毅對西哈努克的鮮明立場和態度大加讚揚,希望柬埔寨成為像印度、緬甸那樣的和平中立國家,邀請他在方便的時候訪問中國,西哈努克欣然接受。

1955年4月20日,大會進入小組討論。分別就各項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

在這3個委員會小組中,政治委員會的鬥爭最為激烈。一些國家的代表揣著社會製度的爭論不放,這違反大多數國家要求討論反殖民主義的意誌,也會把會議引上歧路。

4月21日,萬隆會議的氣氛越來越緊張。這天早上9時,代表團團長們的會議繼續進行。

記者們仍舊擁擠在第二號會議室的門口,等著從裏麵傳來的消息。忽然,有消息稱:錫蘭總理科特拉瓦拉要在他的別墅裏舉行記者招待會,時間是上午11時。於是,記者們趕緊離開了第二號會議室,匆忙趕到錫蘭代表團團長的別墅。

當天上午還沒有到11時,錫蘭代表團團長別墅的客廳裏就已經擠滿了人。

科特拉瓦拉走出來,他對著記者們宣讀一個打好了的文件。他說:“台灣……應當在我們中間取得一個獨立國家的地位。”“台灣人有他們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和大陸上說的華語之不同,正如英語和法語之不同一樣。”“台灣在曆史上有過很長一個時期是一個獨立國家……台灣在鄭成功領導下重新獲得了獨立。”最後,他竟一本正經地建議:“把台灣托管四年或者五年……”

科特拉瓦拉的言辭嚴重違背亞非會議的初衷,是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挑釁。

當天中午,從紅白旗大廈第二號會議室裏走出來的代表並不知道會議室外麵發生的事情。當記者把科特拉瓦拉的話告訴他們以後,代表們臉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

緬甸的吳努總理回答記者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不能馬上發表我的意見。”

印度尼西亞的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總理隻簡略地說:“沒有意見。”

21日下午,會議接近尾聲的時候,科特拉瓦拉宣讀了一篇發言稿。他說:“我們在這裏反對殖民主義,這當然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他接著說:“但是,另外還有一種殖民主義,對於這種殖民主義,我們在這裏出席會議的人中間有許多或許比較不那樣清楚,並且我們中間有些人或許還不同意有這種殖民主義。”

最後,他向對於殖民主義壓迫有著幾百年痛苦經驗的亞非國家的代表們叫道:“想一想那些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中歐和東歐小國家的例子吧……如果我們一致反對殖民主義,難道我們不應當宣布我們同反對西方殖民主義一樣也反對蘇聯殖民主義嗎?”

印度總理尼赫魯不同意討論科特拉瓦拉的提議,因為它“同會議的主題沒有關係”。在有一些國家代表提出要予以討論之後,尼赫魯問道:“如果一定要討論的話,這個問題應該安在什麼議程的名下呢?”

許多國家的代表支持尼赫魯的立場,但是那些北大西洋公約或是馬尼拉條約會員國的代表卻表示不同意。

經過一陣短促而激烈的爭論,主席裁決:在明天討論世界和平與合作問題以前,先繼續討論錫蘭總理今天提出的問題。

在科特拉瓦拉的發言結束以後,周恩來就緊跟著聲明,他不能同意錫蘭總理所發表的一些言論,他要求保留明天就此發表意見的權利。

當天會議結束後很久,人們才看見周恩來和科特拉瓦拉從二號會議室裏走出來。沒有人知道在這段時間裏二號會議室裏發生了什麼。

在22日的會議上,土耳其代表團團長佐魯卻拋出一個《九國提案》,強烈要求會議“譴責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包括憑借武力,滲透和顛覆活動的國際學說”。

這9個國家是土耳其、伊拉克、菲律賓、巴基斯坦、黎巴嫩、伊朗、利比亞、蘇丹和利比裏亞。這些國家的政府大部分都是親美的,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美國極力破壞會議的企圖。

該提案無疑是火上澆油,把會議的鋒芒從反對西方殖民主義轉移到反對共產主義,進而導致會議分裂。這必然引起以“促進亞非各國間的親善合作”,“建立和增進友好和睦鄰關係”為根本目的的大多數國家代表團的堅決反對。

尼赫魯非常氣憤,站起來義正嚴詞地反對土耳其代表為《北大西洋公約》和巴基斯坦代表為《馬尼拉條約》所作的辯護,斥責《北大西洋公約》是殖民主義最有力的保護者之一。表示全麵支持緬甸總理所提的提案,即要求各國代表都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聯合國憲章》的精神來指導各國之間的關係。

在這天的會議上,有10多個國家的代表就和平共處問題發表了意見,有6個國家的代表提出儀案。兩種意見針鋒相對,爭論愈發激烈。

麵對緊急的形勢,周恩來堅持認為,隻要同友好國家多協商,繼續堅持求同存異,耐心交流,對敵對情緒的國家表示尊重,一定可以化解衝突。

4月22日,會議室外的走廊上擠滿了記者。他們都想看到周恩來和科特拉瓦拉的論戰。

一切出乎人們的意料,科特拉瓦拉率先作出表示,語氣比昨天委婉多了。他說昨天的發言隻不過表示他自己不同的見解,並沒有意思引起一場爭論,更沒有意思把這個會議引向失敗。

原來,在前一天下午的會議結束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周恩來和科特拉瓦拉才從會議室裏並肩走出來。大家都不知道周恩來和科特拉瓦拉談過什麼。

隨後周恩來發言稱,自己和科特拉瓦拉已經在私下通過交談彼此取得了諒解,雖然他無法同意科特拉瓦拉新式殖民主義的解釋,但他讚賞科特拉瓦拉積極的精神。周恩來就這樣化解了科特拉瓦拉所設置的障礙。

4月23日上午,在紅白旗大廈的記者們眼睜睜地看著第二號會議室緊閉著的大門。

在周恩來發言以前,伊拉克、黎巴嫩和菲律賓的代表先發了言。他們不同意昨天會議上印度總理尼赫魯反對軍事集團的意見,而重複了土耳其代表佐魯的論調。

伊拉克的賈馬利說,伊拉克不像印度,它是個小國,因而它需要盟國,它相信“以實力求和平”。黎巴嫩的馬立克說,不應該用“和平共處”這個名詞,因為據說它是斯大林在1926年就已經使用過的“共產黨名詞”。

菲律賓代表羅慕洛說,他的國家不同意尼赫魯的不參加軍事集團的主張。他還說,菲律賓之所以參加馬尼拉條約是因為它“弱小”,並且發現國內有“顛覆活動”。

周恩來一聲不吭地聽著代表們的講話,睿智的臉上是平靜的表情,他正在思考著。他們的發言結束後,周恩來發言了。

周恩來沉著地說:

目前世界的形勢的確是緊張的,但是和平並沒有絕望,擁護和平的人一天比一天多。29個亞非國家在這裏開會,一致呼籲和平,就證明和平願望是得到世界上多數國家和人民支持的,也證明戰爭危險是可以推遲甚至於製止的。

周恩來指出,在這次會議上討論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問題,就應該根據這樣的立場,就應該撇開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製度,以要求和平合作為共同基礎來解決正在討論的問題。

他舉例說,有人說“和平共處”是共產黨用的名詞,那麼可以換一個名詞,可以采用聯合國憲章中所用的“和平相處”,而沒有必要把討論引到意識形態上去,因為那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周恩來認為,既然談合作,亞非29國就首先應在亞非地區合作起來求得集體和平。中國不讚成北大西洋公約、馬尼拉條約和其他類似條約的。但是,今天共聚一堂討論集體和平時,應該在自己當中首先團結起來。

周恩來接著說:

我們首先應該確定一些原則,讓大家來遵守。如果有人反對五項原則的措辭和數目,那麼五項原則的寫法可以修改,數目也可以增減。因為我們尋求的是把我們的共同願望肯定下來,以利於保障集體和平。

周恩來接著提出中國代表團草擬的“和平宣言”草案,在這個草案中,中國代表團把各國代表連日發言中大家都能同意的共同點歸納成為七項原則。周恩來對每一項原則都作了詳細的解釋,並且表明了中國的態度。

周恩來的這一番話,成為挽救會議的關鍵。然後,周恩來提出中國代表團起草的議案。這個議案將連日來各國代表發言中能為大家所同意的共同點作了一個總結:

1、互相尊重領土和主權完整;

2、互不采取侵略行為和威脅;

3、互不幹涉或幹預內政;

4、承認種族的平等;

5、承認一切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6、尊重一切國家的人民有自由選擇他們生活方式和政治、經濟製度的權利;

7、互不損害。

此外,我們在提案中還加上一條,即用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支持一切正在采取的或可能采取的消除國際緊張局勢和促進世界和平的措施。這是能夠得到大家同意的。

周恩來發言後,印度總理尼赫魯立即發言說:“中國總理今天的發言應該受到最大的重視,他的話是權威的。”

周恩來的這一席話吸住了會場裏的所有人,許多代表幹脆離開自己的座位走到中國代表團席位的前麵和近處站著聽。等到周恩來的話講完時,他的周圍已經站了一大堆人。

有人談到周恩來感慨說:“那準確選擇外交時機的外交才能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在會議“幾乎已經陷入僵局的時刻脫穎而出,成為會議明星,成為排難解紛,平息爭端,帶來和平的人物”。

周恩來最後說:“如果我們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彼此和平相處,友好合作,就能把和平保衛得住。”

周恩來的發言結束了會議上的紛爭,為會議最終達成協議掃清了道路。

周恩來發言中一貫始終的中心思想:求同存異。

周恩來為與會國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準則,這也是後來被稱為“萬隆精神”的主旨。周恩來以他的真誠和機智又一次巧妙地化解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