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幾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民族和國家從許多世紀的沉睡狀態中蘇醒過來了,默從的人民已經過去了,表麵的平靜讓位給鬥爭和活動,不可抗拒的力量橫掃了兩個大陸。

他還說:

我希望,會議將證明這樣的事實:我們,亞洲和非洲的領袖們都了解到,亞洲和非洲隻有在團結起來以後才能得到繁榮……我希望,它將證明,亞洲和非洲已經再生了,新亞洲和新非洲已經誕生了。我們的任務首先是彼此取得諒解,從諒解中將產生彼此間的更大的尊重,從尊重中將產生集體的行動……兄弟姊妹們,讓我們記住,為了這一切,我們亞洲人和非洲人必須團結起來。

蘇加諾總統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他的演講。五國總理把他和哈達副總統送出會場。接著,會議暫時休會。

11時45分,複會以後,各國代表選舉阿裏·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為亞非會議主席。

沙斯特羅阿米佐約接著就開始自己的演說。他引述茂物會議的公報,來說明亞非會議的目的是:

1、促進亞非各國間的親善和合作;

2、討論社會、經濟與文化問題和關係;

3、討論有關民族主權的問題、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問題;

4、討論亞洲和非洲以及它們的人民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他們對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所能做出的貢獻。

沙斯特羅阿米佐約說:“讓這些目的成為我們討論中的指南吧!”他最後說:“如果我們能夠用毫不含糊的言詞表明我們爭取和平的願望和決心……那麼,這次會議就是完成了它的曆史性的任務。”

隨後,代表團團長又舉行了秘密會議。

1時30分,各國代表團離開獨立大廈。周恩來沉著應對會場局勢

1955年4月18日上午,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印尼總統蘇加諾發表的精彩的開幕詞,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充分表達了亞非人民渴望和平、追求尊重的心聲。

當天16時20分,各國代表團團長相繼發言,絕大多數代表的發言雖然有所不同,但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心願:世界還不穩定,殖民主義還沒有死亡,會議應當有助於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共處,有助於促進世界和平,有助於消除殖民主義。

在4月18日下午會議上發言的有:柬埔寨的諾羅敦·西哈努克,錫蘭的約翰·科特拉瓦拉,埃及的納賽爾,黃金海岸的科佐·博齊約,伊朗的賈拉爾·阿布杜和伊拉克的法迪爾·賈馬利。

最後一個發言的是伊拉克外交大臣賈馬利,他在講話中卻大唱反調,公然聲稱:“世界上有三股勢力擾亂了和平與和諧”,那就是“老式的殖民主義”、“猶太複國主義”和“共產主義”。

他辯解說“老式的殖民主義已經日益衰亡”,進而誣蔑“共產主義”是一種“壓製反對意見和宗教信仰”,“在其他國家進行顛覆活動”和“在階級和各族人民之間培育仇恨”的學說,是一種“新式的殖民主義”。他要求各國按照他提出的所謂“防禦措施”行動,一直到他設想的有朝一日“共產主義在思想上解除武裝為止”。

賈馬利在發言中以很長的篇幅來誣蔑共產主義。他甚至號召非共產黨國家應該認真對待共產主義危險的嚴重性。

賈馬利的發言猶如向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塊巨石,瞬間激起軒然大波。

4月19日的會議是全體大會的最後一天,所有代表團必須在這一天完成發言。他們的發言也將決定會議的發展方向。

會場內外的人都在等待著傾聽中國人的聲音,一些西方記者甚至早就寫好了亞非會議破裂的消息,準備隨時發稿。

在當天的會上,其他絕大部分發言者都指出殖民主義還沒有死亡,亞非人民還應該為鏟除殖民主義而奮鬥的時候,賈馬利卻公然宣稱殖民主義已經日益衰亡而應該反對的倒是共產主義。

巴基斯坦總理阿裏在談到殖民主義這個主題時,斷言過去那種形式的殖民主義是一種時代錯誤,已在消失之中。

他說,我們必須加以小心,不要上當——打開大門把一種新的、更加陰險的帝國主義以解放為名放進來。

雖然阿裏回避對共產主義進行直接的攻擊,卻為參加軍事同盟進行辯護。

菲律賓外長羅慕洛發表長篇講話,讚揚美國基本上是“好心腸”,宣布“帝國主義已經日薄西山”。隨即,他的話鋒一轉,談到“另外一種屈服於別國的行為”。他指的就是共產黨國家。

他說,“在那裏隻有一個政黨可以有統治權”,自由隻是幻影,而“某些殖民製度最惡劣的特征”繼續存在。

這些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攻擊的發言,周恩來隻是沉著、耐心地諦聽著、思考著,並沒有立即起來予以駁斥。

會場的空氣變得劍拔弩張起來,大家越來越擔心,如果中國代表團予以反擊,會議將陷入無休無止的爭論,不能在短短的7天會期內得到任何結果。

然而,整整一個上午,周恩來依然默默地傾聽著。他的平靜更加引發了所有與會者的猜測:中國代表團將如何應對這樣的局勢呢?

周恩來非常清楚,如果不顧大局,挑起爭論,有可能轉移會議反殖民主義的主題,並有可能使會議不歡而散。而這是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所期望的。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十分關注中國代表會作出什麼反應。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1955年4月19日,亞非會議繼續進行。

在親美派開始大肆攻擊共產主義,使會議陷入破裂的邊緣時,周恩來保持了沉默,顯示出了一個大國總理應有的寬容氣度。

4月19日的中午,周恩來一回到住處,便拿著鉛筆寫一個臨時的發言稿。他寫完後交給秘書,打印並翻譯成英語。

緊張而忙碌的中午很快過去了。14時,周恩來和其他代表驅車趕往會場,一場大雨不期而至。

與會者到了會場以後發現,兩麵馬路上站滿了人,因為會議廳裏有一個喇叭,裏麵開會外頭可以聽,所以群眾都在外麵打著傘等著,他們想聽周恩來的發言。

在會議廳裏,更是坐無虛席,走道上也站滿了人。

19日下午,是最後一次公開講話的會議。到15時,各國代表和記者們都帶著極大的期望來到會場。今後會議的進程和方向要由周恩來講話的調子來決定了。

下午會議開始後,首先發言的是敘利亞的代表阿澤姆,接著是泰國的旺親王和土耳其的佐魯。

阿澤姆強調:和平共處必須成為“我們國際生活的根本基礎……為了實現和平,應該消滅帝國主義的所有殘餘基礎”。

但是,旺親王的態度就不同了。他表示不反對和平共處五項共處原則,但是對最後一項“和平共處”心中有“懷疑和憂慮”,因為在他看來,中國所建立的傣族自治區使“泰國不得不麵對滲入和顛覆活動的威脅”。

土耳其代表佐魯根本沒有提到“和平共處”,反而硬說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東南亞條約組織這樣的軍事集團是為了和平。

泰國的旺·威塔雅康親王直接對準中國進行攻擊。他說,有3件事引起泰國人擔心:

一是中國在泰國附近的雲南省組織傣族人;

二是泰國境內300萬華僑擁有雙重國籍;

三是泰國東北部有50萬越南人,越盟部隊在1953年和1954年兩次侵入老撾,逼近泰國邊境。然後,他又為他們參加馬尼拉條約辯護。

旺親王和佐魯發言時,有許多人不時轉過頭來望中國代表團的席位。人們看見周恩來急速地在他的發言稿上寫著什麼。

差不多一切報名發言的人都講完後,會議主席宣布:“我現在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發言。”頓時,會場掌聲大作。

周恩來把原來的發言稿作為書麵稿印發給與會者,利用午間短暫的休會時間起草了一份補充發言稿。

一上講台,周恩來就說: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共產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製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來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製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顯然是存在的。

周恩來的和解態度使人感到驚喜,會議鴉雀無聲,大家都聽著周恩來繼續演說。

周恩來接著說:

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而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在談到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製度問題時,周恩來說:

第二次大戰後,亞非兩洲興起許多獨立國家,一類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一類是民族主義者領導的國家……我們這兩類國家都是從殖民主義的統治下獨立起來的,並且還在繼續為完全獨立而奮鬥。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

由於會上許多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問題,周恩來於是就宗教問題指出:

我們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但是我們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們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應該尊重無宗教信仰的人。中國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它不僅有700萬共產黨員,並且還有以千萬計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以百萬計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

中國代表團中就有虔誠的伊斯蘭教的阿訇。這些情況並不妨礙中國內部的團結,為什麼在亞非國家的大家庭中不能將有宗教信仰的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團結在一起呢?

談到所謂顛覆問題時,周恩來說:

有人說,中國在國外有1000多萬華僑,可能利用他們的雙重國籍來進行顛覆活動。但是,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是舊中國遺留下來的。

新中國的人民政府卻準備與有關各國政府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又有人說,在中國境內有傣族自治區威脅了別人。中國境內有幾十種少數民族共4000多萬人,其中傣族和相同係統的壯族將近千萬人。他們既然存在,我們就必須給他們自治權利。

會場上有的人在點頭,表示讚賞周恩來的觀點。

為了節省時間,周恩來的發言除了第一段之外,都是由譯員以英文宣讀的。

最後,周恩來用宏亮的聲音說:

16萬萬的亞非人民期待著我們的會議成功。全世界願意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期待著我們的會議能為擴大和平區域和建立集體和平有所貢獻。讓我們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努力吧!

樓上樓下,記者席上同時爆發經久不息的掌聲。當周恩來從講台上走下來的時候,無數的記者趕著衝出會場。周恩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有的國家的代表紛紛過來同他握手。

在周恩來之後發言的是南越代表阮文瑞。記者席上大部分人都沒有聽見他在講什麼。沒有多久,主席宣布大會休會,明天起開始舉行不公開的代表團團長會議。

當周恩來走出獨立大廈時,四周群眾聚攏過來,把他團團包圍起來。周恩來站在沸騰的人群的中央,微笑著,向周圍的人致意。過了很久,中國代表團的汽車才從人群中開出去。

許多記者去向各國代表團打聽對中國代表團團長的演說的反應。

印度總理尼赫魯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演說。”

緬甸總理吳努說:這個演說是“對抨擊中國的人一個很好的答複”。

埃及總理納賽爾說:“他是想答複我們昨天所說的關於他的問題。我喜歡他的演說。”

巴基斯坦總理穆罕默德·阿裏說:“這是很和解的演說。”

菲律賓的羅慕洛也說:“這個演說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現了民主精神。”

當天,中方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再次大放異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在處理與印度和緬甸的關係時倡導的。

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首倡,目的是為了促進中國同印度、緬甸及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

早在1953年12月底,印度政府代表團來華,與中國政府談判解決英國殖民者遺留下來的印度在中國西藏的特權問題。

毛澤東和周恩來先後會見了代表團。周恩來是在1953年12月31日在中南海會見印度代表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