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的張愛萍連聲稱讚:“說得好!說得好!”

這是一枚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程導彈,也就是第一枚由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導彈。

彈體上的幾個大字,完全表達了中國全體航天戰士的心聲。

1962年3月2日,距我國仿製成功第一枚導彈僅過了16個月,一枚被命名為“東風2號”的導彈又開始發射。這枚被命名為“東風2號”導彈的研製方案,是在蘇聯專家撤走後的一個月時間裏提出來的。

在錢學森的領導下,中國航天專家們發奮圖強,臥薪嚐膽,把生氣變成了爭氣,隻用了短短一個月時間,便完成了總體設計方案。

然而,對待科學技術,可來不得意氣用事。意氣用事便難免出差錯。當發射場控製室發出“15分鍾準備”的號令時,按規定要呆在掩蔽部裏的科技人員們,激動得再也顧不得掩蔽,一個個偷跑了出來。

“牽動!”

“開拍!”

“點火!”

導彈像一隻美麗的金鳳凰,從烈焰中冉冉飛升。

“成功了!”偷跑到戰壕裏來的人們興奮得又蹦又跳又扔帽子。

然而,高興得太早了,“成功了”的話音還沒有落地,導彈忽然脫離了預定的軌道向北偏飛。

刹那間,導彈突然墜落下來,把離發射台僅600米之遙的荒沙灘砸了個深坑。接著便升起了一團不大不小的蘑菇雲。

大家懵了,呆了,僵了。發射場上一片死寂。

錢學森很快同大家一起排疑點,分析失敗原因,總結經驗教訓。

1964年6月29日7時,修改後的“東風2號”中程導彈又重新矗立在酒泉靶場的發射台上。

各項儀表和整個係統經過反複測試,表明性能良好,全彈處於待發狀態。

錢學森作為發射現場最高技術負責人與現場總指揮張愛萍並肩站在發射場的指揮室內。地下控製室內靜穆莊重。經曆了曲折後的人們沉著鎮靜,不再像上次那樣冒冒失失的了。

突然,兩顆綠色信號彈劃破晨空。

“點火!”

隨著一聲響徹大地的巨雷,導彈騰空而起,扶搖直上。它噴著長長的火舌,按預定的彈道向目標區飛去。

在北京總部,中央領導同誌很快接到了現場總指揮張愛萍打來的電話:

“‘東風2號’地地導彈,經與錢學森同誌共商,於今晨7時5分正式發射。發射很成功,很順利!”

7月9日、11日,又連續發射兩枚“東風2號”,均獲圓滿成功!

10月,埋頭於祖國火箭、導彈事業的錢學森和他的同事們,熱火朝天地在我國西北發射基地緊張地準備著又一次全新的導彈試驗,即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試驗。

1966年10月27日11時,中國首枚導彈核武器發射的時刻終於來臨了。

發射非常順利,也非常成功!彈頭飛越了預定的距離,並精確命中目標。

錢學森、聶榮臻,乃至一切了解並關心這次發射試驗的人的擔心,都隨著一聲成功的巨響消解了!

聶榮臻激動得向錢學森撲去,兩人熱烈擁抱,熱淚流在了一起。

從這一天起,中國在世界上確立起了擁有核武器大國的地位!錢學森也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

“1059”導彈的成功,是我軍武器裝備和航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它向全世界證明,曾經發明了古代火箭的中國,從此結束了沒有導彈武器的曆史。

“1059”導彈的成功,也是我國導彈研製、生產的一個良好開端,標誌著我國在掌握導彈技術方麵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為今後新型導彈的自行設計和生產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礎。從那時起,我國的戰略導彈技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級到多級、從近程到遠程、從液體到固體地不斷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