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23日0時45分,一趟由18節客、貨和特種車箱組成的專列,滿載“1059”導彈和儀器、地麵設備與特種車輛,以及發射試驗人員從北京啟程,秘密駛向酒泉導彈試驗靶場。此趟專列的級別很高,沿途布滿了擔負雙層警戒任務的民兵和解放軍戰士,每逢停車時,車上所有試驗人員一律下車,警戒戰士背向專列警戒,不準任何無關人員靠近。
10月27日,導彈安全運抵發射場。第二天,導彈進入技術陣地進行單元和綜合測試。
1960年11月3日,“1059”導彈測試結束,被裝上專用運輸車送往三號發射場區。
在那裏,發射人員用高架起重機把導彈吊到起豎托架上。接著,載著導彈的起豎托架以步行的速度緩緩駛進發射工位,隨後起豎托架上的液壓裝置把導彈豎成垂直的發射狀態。操作人員登上工作平台,進行發射前的最後作業。
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注這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發射,中央軍委和國防部五院的許多領導都親臨發射場坐陣指揮。
11月4日,在張愛萍、陳士榘兩位將軍的陪同下,聶榮臻飛抵發射場。他一下飛機就急著了解導彈的測試情況,並叮囑說:“這是我國自己生產的導彈,試驗工作一定要嚴肅認真,不能有絲毫馬虎。”
當晚,聶榮臻告訴大家,周總理已經報告給毛主席,同意明天拂曉發射。
1960年11月5日,是我國曆史上永遠值得紀念的一天。淩晨,酒泉導彈發射場上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在探照燈的照射下,整個發射場坪明如白晝,一枚液體燃料地對地導彈像一座方尖碑屹立在大漠之中,箭體上書寫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8個醒目的大字。
這是中國專家仿製的第一枚彈道導彈。它凝聚著錢學森和他的助手們整整兩年多時間的心血!盡管當地的氣溫已經下降到攝氏零下20多度,但是所有參試人員仍全神貫注、一絲不苟地工作著,
試飛就要開始了。聶榮臻親臨發射場為首次飛行試驗剪彩。錢學森與聶榮臻並排坐在一起。他望著導彈發射架,心情無法平靜下來。
警報拉響了,各種加注車輛紛紛撤離發射陣地。一切發射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然而,錢學森的心也隨著警報器的響聲更加沉重起來。
嚴格說來,這僅是一枚“描紅彈”。雖然零部件基本上都是中國自己製造的,但那是一種仿製,是照蘇聯樣品彈畫的“瓢”。但是,正在仿製期間,蘇聯當局背信棄義,在我們有些零部件還沒有完全仿製成功的節骨眼上,他們便提前撤走了專家。
現在,這個仿製品即將進行全麵的考核。它能夠經受住考驗嗎?
這天9時2分28秒,發射指揮員下達了點火命令。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轟鳴,發射台周圍騰起一股濃煙,導彈的尾部向下噴吐出橙紅色的火焰,隨即拔地而起,直刺藍天。這時,發射場上空天氣晴朗,能見度很好。幾秒鍾後,垂直上升的導彈開始程序轉彎,向遠方飛去。與此同時,指揮中心不斷傳來各跟蹤台站“發現目標,飛行正常!”和“跟蹤良好!”的報告。
火箭越飛越快,忽然向西拐彎了,很快隻剩下了一個小亮點,藍天上空留著一道乳白色的痕跡。
錢學森從發射指揮控製室的座位上緩緩地站了起來。但他的一顆懸著的心仍沒有放下。
“火箭命中目標!”終於,彈著區傳來了振奮人心的喜訊!
這枚代號叫“東風1號”的火箭全程飛行550公裏407米,曆時7分37秒。
當落區發回發射成功的報告時,導彈發射場變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掌聲和歡呼聲響成一片。
在人們盡情雀躍的時候,聶榮臻和張愛萍來到發射場坪向大家表示祝賀。
他高興地對參試人員說:“同誌們,你們辛苦了!大家好好地休息一下吧!”接著,他問一位年輕的導彈設計人員,豎立的導彈像什麼?
這位設計員回答說:“像一把利劍高聳藍天,直刺敵人的心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