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努力奉獻1

●1960年11月5日淩晨,酒泉導彈發射場在探照燈的照射下明如白晝,一枚液體燃料地對地導彈像一座方尖碑屹立在大漠之中,箭體上書寫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8個醒目的大字。

●1964年10月16日,周恩來做手勢請大家安靜,然後宣布:“同誌們,毛主席讓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已經爆炸成功了!”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載有“東方紅1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的發動機噴射烈焰,火箭伴隨著轟鳴聲騰空而起,刺向天空。

● 努力奉獻

白手起家研製導彈

1958年6月,蘇聯提供的第一批P-2導彈武器係統的圖紙資料運抵我國。錢學森帶領國防部五院,立即組織技術人員投入了緊張的翻譯和複製工作。

北京的7月是盛夏季節,酷熱難當。但是翻譯人員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日夜兼程地工作。忙碌的夜晚,錢學森和機關人員帶著西瓜趕來慰問譯製人員,使人們倦意頓消、精神倍增。經過突擊譯製,第一批P-2導彈的圖紙資料很快翻譯完成,並下發到承製工廠。

8月,蘇聯導彈專家陸續來華,具體指導仿製工作。9月,國防部五院正式將P-2導彈在我國的仿製型號命名為“1059”,意思是1959年10月完成仿製,並進行首次飛行試驗。

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基礎工業成就的高度綜合,是國家規模的龐大係統工程,它幾乎涉及到國民經濟所有生產部門和各個技術領域。而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後麵貌還未改變,這為“1059”導彈的仿製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麵對重重困難,導彈研製人員沒有退縮,他們百折不撓,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忘我工作的精神,把一個又一個困難踩在了腳下。

仿製沒有研究和生產基地,科研人員就開展全國大協作,當時全國直接和間接參加仿製的單位有1400多個,涉及航空、電子、兵器、冶金、建材、輕工、紡織和商業等各個領域,其中主要承製廠就有60多個。仿製沒有導彈總裝廠,就對一座清朝宣統年間興建的飛機修理廠進行技術改造;設備缺乏,就因陋就簡,土法上馬,自製簡易設備,或者想方設法利用國內現有設備;原材料短缺,就努力尋找代用材料,以解燃眉之急。

當時有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導彈發動機液氧活門的密封墊圈要求很高,按蘇聯圖紙的規定,隻能用3歲公牛犢臀部上沒有鞭傷的牛皮製作。我國的設計人員沒有簡單地照抄照搬,而是結合自己的國情,在吃透技術文件的基礎上,經過反複試驗,合理製定了新的技術標準,不僅滿足了發動機的設計要求,而且解決了材料的來源問題。

導彈部段生產出來以後要進行強度試驗,為了能有一個專用的強度試驗室,錢學森帶領技術人員在一個舊飛機庫的基礎上,用就地挖坑的辦法,解決了機庫高度不夠的問題,並利用從飛機上拆下的舊部件和自製的承力地軌,僅用半年時間就建成了一座簡易強度試驗室。

在這個試驗室裏,技術人員們完成了“1059”導彈的320次靜力試驗。

經過我國導彈設計和工程技術人員與工人們的艱苦奮戰,1960年2月5日,導彈的第一個大部段,即酒精貯箱仿製成功。接著,其餘7個大部段也相繼完成。

一個多月後,由我國導彈技術人員自行設計並施工安裝的國內第一座大型導彈發動機試車台竣工驗收,並利用蘇製P-2導彈發動機成功地進行了初級點火試車。

與此同時,“1059”導彈發射所用國產推進劑的理化性能已經分析、測定完成,彈上儀器和地麵設備等關鍵技術也取得了重大進展。

有鑒於此,國防部五院於1960年6月28日向中央軍委報告,爭取“十一”前後完成第一批“1059”導彈的仿製任務,並進行飛行試驗。

毛澤東、朱德、鄧小平、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譚政等圈閱了這份報告。葉劍英、聶榮臻和劉伯承還作了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