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擔當重任
●1956年2月,錢學森起草的《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放到了周恩來的案頭。這份“意見書”提出了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草案、發展計劃和具體研製步驟。
●毛澤東走上前去,緊緊地握住了錢學森的雙手,“盼了你好久羅!我們的工程控製論的創始人和火箭專家!”
●1956年10月8日,聶榮臻宣布:“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首任院長。
● 擔當重任
錢學森在東北考察
根據中央領導同誌的建議,中國科學院安排錢學森在正式開始力學研究所的工作以前,先到東北地區進行短時間的考察訪問。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告訴錢學森,東北地區擁有許多新建的工業企業,還有中國科學院的一些研究所,到那裏走走看看,對於我國工業生產情況的認識,一定會有所幫助。
在今天看來,這次出行,不管是對錢學森,還是對中國的導彈事業都是一次意義深遠的旅行。
陪同錢學森去東北考察訪問的,依然是朱兆祥。在東北,他們參觀了一個月的時間。
錢學森從1955年11月22日啟程去東北。一路上,他參觀了新建的工廠、水電站、大學、研究所。
從新中國成立6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中,錢學森親身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的力量,進一步增強了報國的信念。
他們在東北地區整整參觀、訪問了一個月的時間。第一站就到了哈爾濱。
原來給錢學森安排的日程並無參觀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一項。但錢學森本人提出,他有兩個朋友在哈爾濱,一個叫莊逢甘,一個叫羅時鈞,希望這次能見到他們。
陪同的朱兆祥事先已了解到,羅時鈞是錢學森在美國的學生輩,而莊逢甘也屬學生輩,現都在軍事工程學院任教。
隻因這所軍事院校的保密要求很高,地方上隻有省委委員以上人員才能進入哈軍工參觀。
陪同錢學森在哈爾濱參觀的省委統戰部部長覺得不大好解決這個難題,未敢把參觀該學院列入日程。
第二天一早,在他們出發參觀烈士紀念館前,朱兆祥把錢學森的要求,通過電話報告了中共黑龍江省委。
當他們參觀回到賓館後,朱兆祥接到了省委來的電話,說軍事工程學院請示了北京,陳賡院長明確表示歡迎錢學森來訪。要他們把參觀該學院列入日程,明天上午就去哈軍工。
陳賡為了陪同錢學森到軍事工程學院參觀,特意大清早乘專機從北京趕到哈爾濱,他要親自全程接待錢學森的參觀訪問。
11月25日上午,錢學森一行來到哈軍工,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站在學院門口迎接他們的竟是副總參謀長兼哈軍工的院長陳賡。
“哈軍工”的首任院長兼政委是陳賡,這位由毛澤東親自選定的大將性格開朗,思維敏捷,智勇雙全。哈軍工從成立的那天起,就遵照毛澤東“為了國防現代化”的教導,彙集了許多我國一流的科學家,僅空氣動力學方麵就有任新民、梁守獎、周曼殊、金家駿、莊逢甘、羅時鈞、盧慶駿、李宓等,教學和科研的切入點一開始就很高。
1954年9月,哈軍工正式招生的第二個學年,陳賡隨以彭德懷為首的中國軍事代表團赴蘇聯參觀原子彈爆炸實兵對抗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蘇聯國防部長把一個飛行員投放原子彈的金鑰匙送給了代表團。陳賡看了後說:“光給把鑰匙,不給原子彈有什麼用?彭德懷接口道:你是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可以組織研製嘛!”陳賡把這句話牢牢地記在了心上,並將其作為己任。
其實,有關錢學森的回國,早已引起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軍事工程學院院長陳賡的關注。錢學森從美國回到北京後,陳賡立即向彭德懷建議:“軍工有懂航空、火箭的專家和教授,也有教學儀器和設備,最好請錢學森去參觀一下,聽聽他對中國研製火箭的意見。”
彭德懷十分讚成陳賡的意見。在得到周恩來的支持和毛澤東的同意後,彭德懷轉告陳賡,可以讓錢學森到軍工參觀。然而,正在北京的陳賡還沒來得及通過中科院向錢學森發出邀請,學院的請示電話就來了。他立即答複:歡迎錢學森博士來院參觀指導。
11月25日8時,小轎車把錢學森送到了他剛剛聽說的“軍事工程學院”。
車子在“王”字樓門前停下來,錢學森和朱兆祥下了車。一群身著將校服的軍官朝他們走過來,為首的是一位中等身材、和顏悅色的首長,他伸出右手,大聲說:“歡迎啊,錢先生!我是陳賡!”
錢學森大吃一驚:今天早晨省裏負責接待的同誌告訴他,陳賡大將是這所學院的院長,一直在北京總參辦公,怎麼現在突然“從天而降”?
陳賡緊緊地與錢學森握手,又把劉居英、劉有光、徐立行、張衍等院領導介紹給他。
大家走進樓裏落座後,劉居英副院長告訴錢學森:“陳院長是今天清晨專程從北京飛回來歡迎您的。”
陳賡軍務繁忙,他冒著嚴寒,不遠千裏從北京特意趕回來迎接錢學森,這令錢學森深受感動。
陳賡樂嗬嗬地說:“哎呀,今天我起了一個大早,總算趕回來和錢先生見了麵。我們軍事工程學院打開大門來歡迎錢學森先生。對於錢先生來說,我們沒有什麼密要保的。那些嚴格的保密規定,無非是在美國人麵前裝蒜,不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發展水平。”
上午,陳賡、劉居英、徐立行等人陪同錢學森參觀學院。錢學森在軍工大院看著遠處海軍工程係、裝甲兵工程係和工程兵工程係的教學大樓,又看看剛剛落成的體育館,稱讚道:“太氣派了,這樣大的校園在美國也不多見。你們的教學大樓都像是宮殿,表現出我們的民族風格。”
錢學森仰望著更為高大雄奇的空軍工程係大樓和炮兵工程係大樓,久久駐足觀賞。當聽說如此宏偉的建築群居然是在一年多的時間建起來的,他興奮地說:“哎呀,太漂亮了,太壯觀了!”
在空軍工程係,係主任唐鐸少將引導大家參觀了風洞實驗室。錢學森一邊看一邊激動地說:“了不起啊,你們的空氣動力學研究已經走在全國的前列,看來中科院要向你們學習呢。”
當見到他的老同學和老朋友馬明德、嶽劼毅、梁守槃,以及在美國留學時的學生羅時鈞、莊逢甘時,錢學森開心極了。他感慨地說:“地球真小,我沒想到在軍事工程學院會見到這些老同學和老朋友。”
下午,陳賡等人陪同錢學森參觀炮兵工程係,在火箭實驗室裏,任新民副主任特地向錢學森介紹了室外固體火箭點火試車的試驗,引起錢學森極大的興趣。
任新民指著一個10多米高的鐵架子,謙虛地說:“不怕錢先生笑話,我們做比衝試驗,方法很原始。另外用火箭彈測曲線,也是笨辦法上馬。”
錢學森認真地說:“不容易。你們的研究工作已有相當的深度,盡管條件有限,已經幹起來了嘛。邁出這一步,實在出乎我的意料!”
任新民拿出美國空軍的一份訓練教材,就固體火箭燃料配方問題與錢學森討論起來。
錢學森離開任新民的實驗室時,兩人雙手緊握。錢學森深情地看著任新民說:“我們一見如故。希望不久我們再見麵,深入探討一些問題。”
事後,錢學森對陳賡說:“任教授是你們的火箭專家,我今天有幸認識了他!”
陳賡觸景生情,想起了1954年9月隨彭德懷赴蘇聯參觀原子彈爆炸實兵對抗軍事演習這件事,想起了彭總要他組織“哈軍工”的專家研製導彈和原子彈的事。現在錢學森就在眼前,他當然要抓緊時間請教。
陳賡問錢學森:“錢先生,你看我們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
錢學森雙目炯炯,看著陳賡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什麼不能的?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不成?”
陳賡聞聽,眉峰一揚,不禁開懷大笑。他趨前一步,緊緊握住錢學森的雙手說:“好!我就要您這句話!”
錢學森晚年回憶說:“我回國搞導彈,第一個跟我說這事的是陳賡大將。”
在為五院選調技術骨幹問題上,陳賡率先表態:“義不容辭,全力配合。”
在嚴寒的哈爾濱,大和旅館內卻溫暖如春。11月25日晚,陳賡等為錢學森舉辦了一個小型宴會。
席間,陳賡三句話不離火箭,向錢學森提出許多更深層次的問題。
錢學森談到,如果研製射程為300公裏至500公裏的短程火箭,彈體及燃料用兩年時間可望解決,關鍵問題是自動控製技術,恐怕一下子難以突破。他看看坐在對麵的任新民,問道:“任教授,是不是這樣?”
任新民點點頭。大家的話題都圍繞著火箭,談得很是興奮。
陳賡說:“錢先生的話讓我心裏有了底,我們一定要搞自己的火箭。我可以表個態,我們軍工將全力以赴,要人出人,要物出物,錢先生隻要開口,我們義不容辭!”
說到這裏,陳賡舉起盛滿紅葡萄酒的高腳杯站起來,大聲說:“我提議,大家舉杯,為歡迎錢先生參觀我們學院,為發展我們中國自己的火箭工程事業,幹杯!”
一個是身經百戰的將軍,一個是名揚中外的科學家,此情此景,使他們心中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11月26日一早,陳賡動身飛回北京,劉居英前往機場送行。行前,劉居英向陳賡報告說:“前幾天,根據您的指示,任新民、周曼殊和金家駿3位教員向國防部寫了一封信,提出研製我國火箭的建議,請院長回北京後了解一下國防部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