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無我# (253)
59二無我釋義及二執表解!!!!!!!!!!!!!!!! (253)
60由二執起二障表解!!!!!!!!!!!!!!!!!! (253)
61二種生死表解!!!!!!!!!!!!!!!!!!!! (254)
62二空(二無我)表解!!!!!!!!!!!!!!!!!! (254)
63二執二空因果表!!!!!!!!!!!!!!!!!!! (255)
四 附錄:唯識名相略解!!!!!!!!!!!!!!!!!!! (255)
64三自性表、四緣表!!!!!!!!!!!!!!!!!! (255)
65識四分表、三類境表!!!!!!!!!!!!!!!!! (256)
66五重唯識觀表!!!!!!!!!!!!!!!!!!!! (257)
67轉識成智表!!!!!!!!!!!!!!!!!!!!! (258)
附錄(一) 百法明門論表解
2 09
作者簡介
懺雲法師(1914— ),俗姓曹,安東人。早年東渡日本,專攻美術。
1943年出家,旋於北京圓通寺受具足戒。曾親炙律宗大德慈舟法師。解放前
夕去台灣。1963年在台灣南投縣創建蓮因寺,為重視戒律之淨土道場。自
1966年起,每年在該寺開辦大專學生齋戒學會,導引大專青年學生體驗清淨
之佛門生活。數十年來影響深遠,所受熏陶之青年數以千計。
懺雲法師戒行清淨,律己甚嚴。景仰弘一、慈舟諸大德之風範,且身體
力行,故頗為台灣佛教界所推崇。
一 緒 論
1 科表(窺基大師著、百法明門論解之科表)
甲一,初題目二
乙一,所造論題……大乘百法明門論。
乙二,能造論人……天親菩薩造。
甲二,後正文二
乙一,初承聖言以標宗……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
乙二,後設問答以明宗二
丙一,初舉百法無我合問……何等一切法?雲何為無我?
丙二,後列百法無我分答二
丁一,先答百法二
戊一,初略舉五位該百法二
己一,初總標……一切法者,略有五種:
百法明門論講析
2 10
己二,後別明三
庚一,初標……1者,心法。2者,心所有法。3者,色法。4
者,心不相應行法。5者,無為法。
庚二,次釋……1一切最勝故。2與此相應故。3二所現影故。4
三位差別故。5四所顯示故。
庚三,後結……如是次第。
戊二,後重舉五位詳列百法五
己一,心法二
庚一,初標章……第一,心法,略有八種:
庚二,後別列三
辛一,初六識……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
識。五、身識、六、意識。
辛二,次七識……七、末那識。
辛三,後八識……八、阿賴耶識。
己二,心所有法二
庚一,初總標章……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
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
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
二十。六、不定有四。
庚二,後別標列六
辛一,遍行二
壬一,初標章……一、遍行五者:
壬二,後列名……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
五、思。
辛二,別境二
壬一,初標章……二、別境五者:
壬二,後列名……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摩
地。五、慧。
附錄(一) 百法明門論表解
2 11
辛三,善二
壬一,初標章……三、善十一者:
壬二,後列名……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
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
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
不害。
辛四,煩惱(本惑)二
壬一,初標章……四、煩惱六者:
壬二,後列名……一、貪。二、嗔。三、慢。四、無明。
五、疑。六、不正見。
辛五,隨煩惱(隨惑)二
壬一,初標章……五、隨煩惱二十:
壬二,後列名……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
誑。六、諂。七、。八、害。九、嫉。
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
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
十六、昏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辛六,不定
壬一,初標章……六、不定四者:
壬二,後列名……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
己三,色法二
庚一,初標章……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
庚二,後列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
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
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己四,心不相應行法二
庚一,初標章……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
百法明門論講析
2 12
庚二,後列名……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
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
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
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
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
相處。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
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十三、
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己五,無為法二
庚一,初標章……第五,無為法者,略有六種:
庚二,後列名……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
擇滅無為。四、不動無為。五、想受滅
無為。六、真如無為。
丁二,後答無我二
戊一,初標章……言無我者,略有二種:
戊二,後列名
己一,初人無我……一、補特伽羅、無我。
己二,後法無我……二、法、無我。
2 正文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為無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
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
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
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
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附錄(一) 百法明門論表解
2 13
一、遍行五者:1作意。2觸。3受。4想。5思。
二、別境五者:1欲。2勝解。3念。4三摩地。5慧。
三、善十一者:1信。2精進。3慚。4愧。5無貪。6無嗔。7無
癡。8輕安。9不放逸。10行舍。11不害。
四、煩惱六者:1貪。2嗔。3慢。4無明。5疑。6不正見。
五、隨煩惱二十:1忿。2恨。3惱。4覆。5誑。6諂。7 。8
害。9嫉。10慳。11無慚。12無愧。13不信。14懈怠。15
放逸。16昏沉。17掉舉。18失念。19不正知。20散亂。
六、不定四者:1睡眠。2惡作。3尋。4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
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
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
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
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時。
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無為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
滅無為。四、不動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3 釋題
(一)
大—一含容大故。二殊勝大故—
當體[揀小
乘—運載。
百—數目。
法—世、出世法。
明—無漏之慧,能破暗故。
百法明門論講析
2 14
門—開通而無壅滯故。
論—簡擇性相,教誡學子,斷惡修善,滅妄證真。
(二)
4 宗旨
正 解—本論共有一百種名詞———明此則能了萬法唯識之旨,可入大乘
之門。
通俗解
一、為唯識學的名相提綱。
二、為唯識宗於心理學上的簡要說明。
三、為宇宙萬有之分類,明達的宇宙人生觀
熿
燀。
5 著者
世親菩薩
梵語婆藪豆Vasubandhu,譯曰世親,或譯天親,生於佛涅後九百年,
西元前二百年,為北印度健馱邏國富羅城人,國師婆羅門矯屍迦之次子,無著
菩薩之胞弟。菩薩青年出家受持三藏,博學多聞,神才!朗,無以儔匹,著
《阿毗達磨俱舍論》。初執小乘,謗大乘法,後由無著菩薩攝化,悟大乘義,乃
深自咎責,欲割舌以謝謗大乘之罪,時無著菩薩告以謗法之罪,非割舌所能贖,
附錄(一) 百法明門論表解
2 15
今惟以此舌轉而弘讚大乘,則罪可除。於是廣造諸論釋大乘經,一生著作等身。
其中尤以《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釋金
剛論》、《法華經論》、《往生論》、《遺教經論》等,著名於世。
二 總 釋
6 世尊言教八宗三時表
三時
一、四阿含———有
二、八部般若———空
三、解深密經———空有雙彰中道教……………
熿
燀百法明門論
百法明門論講析
2 16
7 法之釋義
(一)通義有四
法
一、佛所說教
二、法式規則
三、真如法性
四、
熿
燀宇宙萬有
(二)別義唯一
華言梵 語義解 釋
法Dharma 持、軌範
一、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二、能持自性而不變,以為規範,與他了解。
三、有其自己之特性,能為吾人認識之對象。
宇宙萬有名之謂法,法為梵語Dharma之義譯。《成唯識論》雲,法謂軌
持。古雲,任持自性,軌生物解,謂能持自性不變,以為軌範與他了解。
蓋宇宙萬有身心現象,各個皆能保持其特性,以為規模範疇,能為吾人
所認識的對象,此宇宙萬有之諸法事理,無量無邊,本論概分共為五位,細
分則為百法。
8 一切法略有五種表
附錄(一) 百法明門論表解
2 17
9 一切法如是次第表
10 五位百法表
五
位
百
法
心王(8)———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末那識,阿賴耶識。
心所(51)—
遍行(5)—觸、作意、受、想、思。
別境(5)—欲、勝解、念、定、慧。
善 (11)—
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
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煩惱(6)—
貪、嗔、癡(無明)、慢、疑、
惡見(不正見)。
隨煩惱(20)—
忿、恨、惱、覆、誑、諂、、
害、嫉、慳、無慚、無愧。
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
失念、不正知、散亂
熿
燀。
不定(4)—悔(惡作)、眠、尋、伺
熿
燀。
色(11)———
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
[處所攝色。
心不相應行(24)—
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
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
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
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熿
燀。
無為(6)———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真如
熿
燀。
百法明門論講析
2 18
11 五位百法略釋表
12 五蘊與百法表
附錄(一) 百法明門論表解
2 19
13 五位百法事理,別總二門唯識表
三 別 釋
(一)心 法
14 八識名稱表
百法明門論講析
2 20
15 第八識三相略表
16 第八識自相表
17 第八識果相表
異熟—
一、變異熟———因變異時、果方成熟。
二、異時熟———果必與因、異時而熟。
三、異類熟———
因是善惡、果是無記。果與其因、
性類相異而成熟
熿
燀。
(世出世法不出因果二字)
附錄(一) 百法明門論表解
2 21
18 緣起之相表
(緣起之相,有共、不共二相,以四料簡分別之。)
緣起之相
—
共相—
共中共———山河大地等 共 相———共業所感
共中不共———田宅衣服等 不共相——— [ 自業所感
不共相—
不共中共———自己扶塵根
不共中不共——— [ 自己勝義根
由此可知身心世界皆為自
己業力所感、但應轉業不
可怨天尤人
熿
燀
。
19 第八識因相表
種子六義—
刹那滅:種子自體必須是有為刹那性滅。
果俱有:種子要與他所生白現行果法俱是現有。
恒隨轉:種子要是恒時一類相續,沒有間斷。
性決定:種子要與他前能重的現行因性相符。
待眾緣:種子要待它自己的眾緣和合,才能生起。
引自果:種子各引生自果,色法種唯能引生色法現行
熿
燀。
20 熏習相狀圖
百法明門論講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