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資本市場理財產品現狀及發展趨勢(1 / 3)

資本市場理財產品現狀及發展趨勢

理論與實踐

作者:黃夢莎

【摘要】理財產品作為我國資本主義市場新興的中間業務,不僅為商業銀行發展高端客戶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時也為商業銀行帶來很多豐厚的中間業務收入以及綜合效益,為商業銀行的戰略轉型提供重要保障。

【關鍵詞】資本市場理財產品發展脈絡發展趨勢

一、資本市場理財產品的發展脈絡

資本市場中的一些理財產品是指我國商業銀行針對某些特定的客戶群開發設計,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通過科學管理投入到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

根據我國市場經濟的特點,商業銀行開發設計的理財產品具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由商業銀行自行開發設計並推廣;二是屬於定製式產品;三是理財產品按照事先的約定,進行投資與管理。在這個過程中,銀行與客戶的關係是受托與被委托,由客戶委托銀行對自己的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而銀行隻是受客戶委托進行理財,而並不是自營業務,所以最後的盈虧均由客戶承擔。

與基金和保險相比,銀行理財產品這一行業起步較晚,從2003年開始,首先是外彙結構性存款,經過一年的發展到2004年已取得重大進步。與此同時人民幣理財產品陸續出現,主要是以銀行之間的債券市場投資為主。2005年銀行的理財產品持續穩定增長,出現本外幣連續結構性存款,我國的四大銀行走上快速發展之路。2006年到2007年,是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爆發式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發行的理財產品以及募集到的金額都以百分之百以上的幅度快速增長,市場上出現各種項目的融資類產品、投資股票二級市場的相關產品。

據科學統計,到2011年我國的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的總數量已經達到23889款,比2010年增長75.3%,在這之中人民幣理財產品共發行21474款,占總量的90%,比2010年增長了86.6%,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速度明顯提高,並且是以人民幣理財產品為主的增長特點。同時麵向的客戶也由個人擴大到企業,據統計,到2011年共有85個上市企業發布了關於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總金額高達304.7億元,比2010年增加了十幾倍。

目前在我國市場上,主要流行的理財產品主要有代客境外理財、人民幣理財以及外彙和本外幣連接結構性存款者三大類。

(一)代客境外理財(QDLL)

2006年4月,我國出台了《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當年7月31日,中國工商銀行就發布了國內第一種代客境外理財產品,隨後大量的QDLL產品就開始湧現在市場上。但是,由於這一理財產品的特點是將資金投入到境外市場,因此產品的收益與全球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在2011年國際經濟整體蕭條的情況下,QDLL產品全年的發行量僅僅30款;由於受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惡化的影響,使投資市場的風險加大,對理財產品的需求量萎縮使股票市場大幅度下跌,QDLL出現負收益現象,給QDLL產品的發展帶來嚴重挑戰。

(二)人民幣理財產品

2004年9月由光大銀行發行的陽光理財B計劃成為人民幣理財產品正式出現在人們視野的標誌,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大銀行紛紛開始加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研究開發,從試探階段過渡到大發展時期。

從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展來看,前期出現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主要是針對銀行之間的市場債券,具有風險比較小、結構比較簡單、收益略高於存款的特點,基本上算是儲蓄的替代品。但是,進入2006年後,隨著人民幣理財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因此出現兩大投資方向:首先是通過信托計劃在資本市場投資,同時也包括投資二級市場以及新股申購型的理財產品;其次是為了滿足大型優質企業客戶的項目融資需求,通過信托公司給各大企業發放信托貸款。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數據顯示,在2007新股申購類的理財產品期望收益達10%,遠遠高於其他的理財產品,成為人民幣理財產品中的絕對主力。

(三)外幣及本外幣連續結構性存款

2003年5月,中國民生銀行推行了一款“安心理財”外彙理財產品。同年7月份,中國工商銀行推行了“個人外彙兩得存款”。這些外彙理財產品的推出促使外彙結構性存款快速發展起來。

而進入2004年初,隨著國家出台《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各大銀行更是加大力度,如火如荼地開發研究外彙理財產品,推出自己的外彙理財產品品牌,例如中國農業銀行推行的“彙利豐”外彙結構性存款。同時,外彙結構性理財產品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態勢。市場研究顯示,2005年跨幣種的結構性存款逐漸麵向市場,成為連接不同幣種之間投資的紐帶,在客戶進行普通存款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衍生產品,與其他理財產品不同的是,它多了一個兌換環節,是外彙結構性存款的發展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