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在金田一帶的幾個村莊連續召開座談會,訪問知情老人,以提高對這一重大曆史事件意義的認識。
金田之行歸來後,王丙照又精心構思、設計、反複擬訂藍圖,製作出一幅幅泥塑初稿。在廣泛征求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和群眾代表意見的基礎上,終於確定下動工方案。
當工程進入中、後期時,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的藝術家們,將工作室設在天安門廣場一角搭起的席棚內。王丙照整天身係圍裙,雙手沾滿泥漿,忙得不亦樂乎。使他難以忘懷的是,當時的彭真市長在百忙中來到工棚內,握著王丙照滿是泥水的手,給予殷切期望和熱情的鼓勵。
王丙照沒有辜負領導的厚望,冬天一身雪花,夏天滿臉汗水,經常廢寢忘食,始終充滿著自豪感。他仿佛聽到毛澤東從天安門城樓上發出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不朽宣言……
曆經五六個寒暑,王丙照圓滿完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壯闊的農民起義革命場景的大型浮雕創作。
這幅浮雕表現了金日起義的雄壯場麵,革命的大旗迎風風揚,起義戰士們手持刀劍、長矛、鋤頭和火槍,正準備進行拚死的鬥爭。
金田起義發生在1851年1月,距離鴉片戰爭爆發僅10年左右。這段時間,帝國主義者害人的鴉片有增無減,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清朝政府為了向侵略者支付賠款,加倍壓榨老百姓。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隻有起來造反。
從1843年到1850年,全國發生了70多起農民起義。1851年,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用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起義軍自號太平軍,領袖是洪秀全、楊秀清、蕭前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
金日起義的第二天,太平軍就揮戈出擊。他們殺出廣西,攻入湖南,挺進湖北,一路上同清軍英勇戰鬥,打擊壓迫人民的官僚和地主,得到了人民的熱烈擁護,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他們的隊伍。
傅天仇與《武昌起義》
傅天仇,廣東南海人。1945年畢業於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雕塑係,次年在重慶舉辦個人雕塑展。他曾任《中國美術全集秦漢雕塑分冊》主編,《中國美術辭典》雕塑學科主編,曆任中央美院雕塑係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首都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
傅天仇十分重視我國古代傳統雕塑的研究,大力提倡搶救古代傳統藝術遺產,繼承中國古代雕塑現實主義的傳統,吸收外國雕塑技巧的長處,實行中西藝術結合,主張要走自己的路,使雕塑的移情性得以發揚,創造出我國社會主義時代的新雕塑。
《武昌起義》浮雕是紀念碑南麵第一塊,原作200厘米400厘米,表現形式和塑造手法是敘事體的、現實主義的。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更加瘋狂,加上清朝政府的殘暴統治,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他們的反抗越來越激烈。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仁人誌士,為了拯救中國,紛紛組織革命團體,發動武裝起義。
1894年11月,孫中山建立了興中會。
1905年7月,興中會和其他幾個革命團體聯合一起組成了中國同盟會,發表宣言,主張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國。
1911年10月10日,駐紮在湖北武昌的新軍,在革命黨人的帶領下,舉行武裝起義。
經過一夜的激戰,革命士兵們便占領了武昌全城。
這幅浮雕所表現的就是武昌起義的一個鏡頭,士兵們正在攻打清朝的總督衙門,工農群眾奮不顧身地和他們一起衝鋒,象征著清初反動統治的龍旗,已經被撕成了破布條。
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全國大半的省宣布獨立。
代表們到南京集會,成立中華民國,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清朝皇帝一看大勢已去,隻好宣布退位,數千年的封建帝製從此結束。
由於武昌起義發生在1910年辛亥年間,因此曆史上稱之為“辛亥革命”。
畫麵中精細刻畫了,辛亥革命先烈舉槍衝擊湖廣總督衙門的英雄形象和壯烈場麵,衝鋒向前的起義軍形成一股銳不可擋的洪流,總督府的匾額已經落地。讚頌和謳歌了為中國革命事業披荊斬棘、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行者們的精神。
1961年10月10日發行的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郵票的第一枚,即以浮雕的形式表現了這次起義情景。
晚年,傅天仇致力於探索環境藝術,設計了大連金石灘、秦皇島長壽山、廣西梧州鴛鴦江愛情區等環境藝術方案。
傅天仇的代表作品除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武昌起義》外,還有樹立於天津南開大學校園的《周恩來銅像紀念碑》,獲首屆全國城市雕塑評獎最佳獎,《斯諾浮雕頭像》分別為中國美術館、美國斯諾紀念館收藏。
渭田友與《五四運動》
渭田友是20世紀中國的大雕塑家。他創造了既含西方雕塑精髓又充滿中國文化神韻的雕塑風格,在中國現代雕塑史上取得了曆史性成就,對中國雕塑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影響深遠。
20世紀的中國雕塑由一批早期留法雕塑家開辟篇章,他們懷抱文化理想,勤學篤進,渭田友就是這樣一位從中國走向法國藝壇,取得成就後回國,立誌開拓中國現代雕塑之途的藝術家。
渭田友出生於江蘇淮陰,早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六師範美術係,後經徐悲鴻推薦到蘇州寶聖寺修補唐代雕塑。工作兩年後,深得傳統熏染的渭田友深切領會了中國傳統之精要,發掘並整理了中國傳統雕塑的優秀技法。
1933年,渭田友隨徐悲鴻赴法,在巴黎堅持從藝15年之久。
渭田友不僅是卓越的雕塑家,也是雕塑教學的宗師。1948年回國後,他長期擔任中央美術學院的雕塑係主任,在教學和創作上融合中西、總結經驗,建立起不斷發展的雕塑教學體係,培養了大批雕塑人才。
1952年至1958年,渭田友作為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美工組副組長,創作了紀念碑浮雕《五四運動》。
這件作品以其開闊的時代氣度、宏大的曆史場麵、充滿韻律感的浮雕形式被永久載入雕塑史冊,同人民英雄紀念碑一樣,成為一件藝術豐碑。
在參加紀念碑浮雕創作的雕塑家群中,渭田友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雕塑家。較早注意到對中西雕塑藝術進行比較研究,這不僅是因為他在法國留學的時間最長,對歐洲雕塑的傳統理解十分深人。曾以作品《沉思》獲1943年法國春季沙龍金獎,也因為他對中國傳統雕塑和中國藝術的美學思想的繼承與發揚。
在雕塑藝術語言方麵,渭田友十分重視藝術形式。他認為,現代西洋雕塑吸收了中國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但隻學到了表麵,形成“為形式而形式”,而我們藝術形式的精髓是“神似”。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偉大運動。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勝的帝國主義國家在法國巴黎召開“巴黎和會”,這其實是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會議。中國由於曾經對德國宣戰,算個戰勝國,也派了代表去參加會議。會上,中國代表要求歸還德國和日本在山東強占的土地,結果遭到了拒絕。英、美、法、日等國在《對德和約》上規定,把戰敗國——德國過去在中國的特權轉給日本。賣國的北京政府代表竟準備簽字同意。
消息傳到北京,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
5月3日晚上,北平的大學生們緊急集會,許多學生上台演講,人人慷慨悲憤,聲淚俱下。
5月4日,3000多名學生來到天安門前集會。集會以後,他們還舉行了遊行示威。
由於工人階級的參加,這場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起點。因為這場愛國運動的烈火是5月4日在天安門前燃起的,所以曆史上稱之為“五四運動”。
在渭田友的紀念碑浮雕《五四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們個個怒容滿麵,有的演講;有的發傳單;有的大聲呼喊。
渭田友注重氣韻生動,根據浮雕特點,強化線的造型,著重形的概括和簡化,以人物的衣紋組織出畫麵的動感,以肅穆的神態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激動,將西洋雕塑的嚴謹和中國雕塑的寫意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渭田友在雕塑上以中化西的藝術實踐,為今天的藝術創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示。
蕭傳玖與《南昌起義》
蕭傳玖,1914年1月19日生於湖南省長沙市。幼年喪父,家境清貧。1927年7月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1933年東渡日本,入東京日本大學藝術係學習雕塑,並從藤島武二學習肖像畫,使他在雕塑和素描方麵打下了紮實的基礎。1937年4月回國,在家鄉從事抗日宣傳工作。1939年應聘去昆明任教。1941年在湖南衡陽製作大型浮雕《前方抗戰、後方生產》。1943年在衡陽舉辦個人雕塑展。1946年,他又被聘回杭州美術專科學校任雕塑係副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蕭傳玖被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雕塑係主任、教授,並創作《毛主席像》、《護廠》等雕塑作品。
1953年~1956年間,蕭傳玖在北京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雕塑創作,製作了大型浮雕《南昌起義》,形象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向反動派打響第一槍的壯麗的戰鬥情景。
蕭傳玖在創作浮雕《南昌起義》的過程中,認真學習近現代史,訪問了老同誌,研究了南昌起義的過程和曆史意義。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來、朱德、賀龍、葉劍英、劉伯承等領導的北伐軍3萬多人,在江西南昌舉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的開始。
“五卅”運動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但是,光靠罷工和遊行,並不能趕跑帝國主義,也不能打倒和他們勾結在一起的軍閥,要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隻有組織人民自己的軍隊,進行武裝鬥爭。
1927年7月,中國共產黨決定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起義的領導人是周恩來、朱德、葉挺、賀龍、劉伯承。
8月1日淩晨,南昌城內外響起了激烈的槍聲,經過幾小時的激戰,起義部隊殲滅了反革命軍隊3個師6個團,繳獲槍支l萬多件。
為了真實地再現這一偉大的曆史事件,蕭傳玖根據王式廓起草的畫稿,重點刻畫了指揮員向戰士們宣布起義的瞬間。
這幅浮雕描繪的是:一個連隊的連長,揮手向戰士們宣布起義,士兵高舉著信號——馬燈。紅旗飄揚,戰馬嘶叫,群眾在搬運子彈,戰士們高呼:“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因為這一時刻最能體現戰士們激昂慷慨的情緒。這是一個宏大的群眾場麵,人物多,結構關係複雜,把握構圖的整體結構與合理布局是關鍵。
蕭傳玖用非常嚴謹的藝術手法處理每一個人物和細節,反複推敲,最後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把構圖基本確定下來。
為了在有限的畫幅中反映熱烈的戰鬥氣氛,蕭傳玖巧妙地運用多層次的處理來擴大空間,使人物有充分的活動餘地。
為了增強整個場麵的戰鬥氣氛,完美地體現主題,他又在使浮雕保持較大凹凸的同時,加大了形體的起伏以豐富光影的變化。
由於起伏大又會出現亂與花的問題,蕭傳玖就根據畫麵需要,有些地方起伏大一些,有些地方平和一些,讓主要部分跳動起來,從而達到了人物的組合與構圖節奏的諧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