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鬆鶴與《抗日戰爭》
張鬆鶴是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幼年因家貧,十六七歲才念完小學。1930年春,到廣州同洲美術館學畫炭像,兼上中學夜校補習文化。同年秋考入廣州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係。由於酷愛雕塑藝術,利用課餘時間鑽研雕塑。
張鬆鶴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主稿的浮雕《抗日遊擊戰》表現了青紗帳裏,抗日遊擊戰士奮勇向前的形象。作者在作品中強調了典型環境,加入了青鬆、高粱等背景,使得這件浮雕別具一格。
在參加紀念碑浮雕創作的8位主稿雕塑家中,張鬆鶴得到的研究與評介很少,這也許是由於他對於名利的淡泊,也許是由於他後來沒有處在中國雕塑界的主流圈中,總之,他在這8位雕塑家中是比較特別的一位藝術家。區別在於他沒有去國外留學,而是在1931年進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西畫係學習,兼修雕塑。
由於張鬆鶴畫毛澤東像最多,水平也高,所以在1950年,他與人合作繪製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毛澤東巨幅畫像。
因為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華北軍區代表的推薦,他被選入紀念碑美工組擔任副組長。在美工組裏,他與彥涵一樣,是來自解放區的革命藝術家,張鬆鶴將此作為向教授們學習的好機會,全力投入創作。
在紀念碑浮雕的創作中,《抗日遊擊戰》基本上是張鬆鶴自己起稿的。據張鬆鶴講,辛莽是延安來的畫家,人很好,但他的雕塑稿不能用,沒有多少參考。張鬆鶴的浮雕稿最有特色的是其中的人民群眾的形象和群山青鬆、高粱穀子所構成的風景畫式的背景。對於這一點,還在張鬆鶴起稿時,江豐就注意到了,他對張鬆鶴說;“老張,你做的布局安排,繪畫性太強。”
張鬆鶴回憶說,江豐是領導,當時不好和他辯論,但也沒有接受這個意見。他認為這是遊擊戰,高粱、穀子,還有高大的山峰,太行山、長白山這都是遊擊隊依靠的地方,沒有這些,遊擊隊不能取勝。對於領導、專家的意見是要考慮,但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不能離開人民的審美的觀點。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麵的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麵臨亡國危險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正確主張,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全國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
這段時期,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紛紛開赴抗日前線,深人到敵人後方,開展機動靈活的遊擊戰。
這幅浮雕描繪的是一支抗日遊擊隊出發時的情景:
勇敢的戰士們正機各地穿越茂密的莊稼地;白發蒼蒼的老大娘叮囑戰士們要狠狠打鬼於;老農民正忙著運送彈藥;小八路軍站立在指揮員身旁,等待出擊的命令。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凡是被敵人侵占的地方,都有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鬥爭。8年時間,八路軍和新四軍總共消滅了170多萬日偽軍。中國人民經過了8年浴血奮戰,終於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全麵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在反帝鬥爭中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
張鬆鶴在《抗日遊擊戰》中不僅表現了人民戰爭的環境,也在一個空間中同時概括地表現了遊擊戰的前方與後方,這是不同於其他浮雕表現某一特定曆史場景的創作方法的。
雖然《抗日遊擊戰》在紀念碑的8塊浮雕中是人物最少的,但內容仍然十分豐富、仔細觀察浮雕稿,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老農正在從樹洞裏掏出手榴彈來,放入擔箕中。這是農民的工具,隻有經曆過敵後戰鬥生活的人,才能有這種生動的細節。位於最前列的青紗帳中的戰士,以手勢告訴後麵的戰友,十分貼切地表這了遊擊戰的隱蔽與機動性質。
整體上,人物從後方的從容堅定到前方的警覺待發,早有時間性轉換,可以說,這是一幅具有繪畫中的敘事性特點的浮雕,這恰恰是浮雕區別於圓雕的象征性而與敘事性繪畫有所相似的地方。
張鬆鶴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抗日遊擊戰》的成功不是因為自己的技術高於其他教授專家,而是由於自己在抗日戰爭以來11年的部隊生活,和戰友們在一起和人民在一起,在感情上和人民相溝通,這就決定了作品中的形象和動態來自生活,具有可信的真實感。
張鬆鶴晚年回到家鄉廣東東美,又與陳淑光、張方共同創作了清溪革命烈士紀念碑,其中借鑒了許多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手法。
劉開渠與《勝利渡江》
劉開渠,1904年生,安徽蕭縣人。早年畢業於北平藝術專門學校,1928年任國立藝術院圖書館主任兼西畫助教,同年留學法國,入巴黎高等藝術學校學習雕塑。1933年回國,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雕塑係主任。1949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1953年,劉開渠赴北京,參加並領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工作,任設計處處長和雕塑組組長,創作主體浮雕《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支援前線》、《歡迎解放軍》。後曆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等職。
劉開渠精於西方寫實雕塑技法,又注重繼承中國古代雕塑的優秀傳統。他對雕塑創作與教學也作過理論研究,其思想對中國雕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1949年4月21日淩晨,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渡江工具,強渡長江。由彥涵起稿,劉開渠主稿所作的《勝利渡長江》,表現的正是這一千帆競渡的壯觀場麵。整塊浮雕造型飽滿,體積感強,人物精神充沛突出了人民必勝的主題。
這是10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
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要求建設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而蔣介石反動政府卻要發動一場反革命戰爭,消滅共產黨和她領導的人民軍隊。
1946年6月,蔣介石反動政府撕下願意談判的假麵具,發動了全麵內戰。當時,他們擁有400多萬軍隊,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隻有120萬人,武器裝備也比對方落後。蔣介石認為自己軍隊多,又仗勢美國的支持,隻要打起來,夢想一定能勝利。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地投入了解放戰爭。經過“三大戰役”,蔣介石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了,人民解放軍發展到300多萬人。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向全軍發出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動員令。
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徹底摧垮了敵人苦心經營了的長江防線,於4月23日,解放了國民黨統治的南京城。
浮雕的畫麵是號手吹起衝鋒號,指揮員發射信號彈。戰士們衝向長江南岸,直奔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老巢——南京城,背景是千萬隻戰船在波濤中前進。
勝利渡長江左右兩幅是裝飾性浮雕,左麵一幅“支援前線”。在解放戰爭中,解放區的翻身農民,推著成千上萬輛獨輪車,給解放軍送糧食,運軍火。解放軍打到哪裏,他們就支援到哪裏。
右邊一幅是“歡迎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進入南京時,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老爺爺手拿錦旗,年輕人揮舞花束,連小孩也咧嘴歡笑。
這一切都說明,隻有為解放人民而戰的軍隊,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隻有得到人民的支持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
這塊紀念碑上最大的浮雕旁,是兩塊老百姓支援前線和歡迎解放軍的裝飾浮雕。百萬雄師渡長江的勝利,加速了全中國的解放,是新中國成立的前奏浮雕中吹衝鋒號的戰士形象,充分表達了這一意境。
作品造型嚴謹樸實,手法細膩含蓄,人物神完氣足,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風格。
劉開渠談到浮雕時特別強調了形式感,並以自己在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經驗加以討論。他從許多作家的許多作品中總結出如主字塔、波浪形、崇高形、優美形、挺拔形,以及文藝複興時期的金字塔或雙重金字塔形等表現形式。
劉開渠認為,這些形式是存在於自然和生活中的,山總是下大上小的。這種從生活和自然中被感到的東西上升為形式規律,再反過采用以加強、突出自然和生活中的美。人利用形式規律、形式感表現人或人群就更易有效果。
在作品中,劉開渠把人物組織到洶湧波浪形中,把紅旗、指揮員組成波浪的最高點壓在南京城之上,形成中國人民解放大軍勝利過了江,勢不可擋,敵人老巢已在傾覆。
用這樣急劇向前的波浪形式時,如沒有垂直形的線,就會顯得動蕩不穩,所以又在構圖上加重地突出了直立的桅杆,讓人感到:勝利是必然的,力量是穩固的。因為構圖也包括情節安排,情節安排就是要突出感情。構圖要給人以完整的感覺,不要讓人看後,覺得是大構圖的一部分。一方麵是構圖完整,同時也要使構圖表現無限,也即是單純和豐富的關係問題。
劉開渠對於浮雕創作不僅重視整體的大效果,也重視細節的刻畫。例如1957年王卓予回家過春節,劉開渠讓他早點回來拍一些帆船的照片。王卓予過了春節就到南京藝術學院借了相機,拍了很多照片寄給劉開渠。劉開渠還曾就渡江戰役所使用的武器造型詢問過來紀念碑工地參觀的陳毅同誌。陳毅說武器都是從敵人那裏奪來的,指揮渡江戰役的同誌比較熟悉。劉開渠找到他們詳細了解了過江的武器,保證了浮雕的真實。
可以看出,8塊浮雕雖然表現的曆史手法不一樣,但都貫穿了對紀念碑碑文主題的理解與闡發。這些作品選取了最有曆史意義的場景和瞬間,人民在曆史的緊要關頭,以他們的積極行動,參與了曆史的創造。位於畫麵中心的主要人物振臂一呼,民眾群起而響應,十分鮮明地表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主題,即“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人物呼之欲出,靜止的浮雕卻表現出了極富動感的場景和人物的音容神情,這使得紀念碑浮雕有血有肉,避免了簡單的說教,以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人們,引領觀眾進入曆史,更加珍惜今日。
人民英雄紀念牌記載了中國人民光輝的革命鬥爭史實。在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浮雕麵前,人們自然會聯想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聯想到無數革命先烈回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紀念碑浮雕不僅是建國後中國雕塑藝術的一個高峰,也是20世紀中國近現代藝術中最具有曆史性和藝術性的代表作。
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國史全鑒》本書編委會編團結出版社
《共和國五十年珍貴檔案》中央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
《風雨天安門》曹英等編團結出版社
《天安門廣場曆史檔案》樹軍編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彭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天安門見證錄》文夫編著中國言實出版社
《天安門廣場風雲錄》金岸編著改革出版社
《人民英雄紀念碑史話》呂登來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人民英雄紀念碑研究》殷雙喜著河北美術出版社
《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塑集》人民美術出版社
《共和國要事珍聞》鄭毅 李冬梅 李夢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