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浮雕銘記英名
●《虎門銷煙》創作者曾竹韶曾經說:“高興的是,我能夠有機會參加有偉大意義的浮雕創作工作,憂慮的是自己的革命經曆淺了,創作經驗也很不夠。”
●在渭田友的紀念碑浮雕《五四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們個個怒容滿麵,有的演講;有的發傳單;有的大聲呼喊。
●在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浮雕麵前,人們自然會聯想,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聯想到無數革命先烈麵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 浮雕銘記英名
曾竹韶與《虎門銷煙》
1950年,艾青給他在重慶的朋友寫信說:
天安門廣場要建一座大型的紀念碑,按照建築師梁思成的設計,碑座需要10多塊浮雕,現在杭州的雕塑家劉開渠,就要到北京來負責這個工作了,機會很難得,希望你也能來。
艾青的這個朋友,就是雕塑家曾竹韶。當年他接到艾青的信,很快就趕到北京,紀念碑第一塊浮雕《虎門銷煙》就是他的作品。
1919年,11歲的曾竹韶,隨父母從福建廈門同安縣遷到了緬甸。父親在那裏做糧食生意。
那時,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已經影響到了緬甸。受進步書刊的影響,曾竹韶決定回國。
1928年初,曾竹韶回國報考剛剛建校的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後來他在那兒學習了一年多的繪畫和雕塑。
那時。剛從歐洲留學回來的一位教員經常提到他在歐洲學習雕塑的經曆,漸漸地,曾竹韶便產生了出國留學的念頭。
1931年底,曾竹韶考入巴黎國立藝術學院,在雕塑家布夏的工作室,學習雕塑。曾竹韶是1929年秋天到法國的,那正是中國留學生在法國最多的時期。學習藝術的中國留學生大部分都集中在巴黎。
1932年12月24日,曾竹韶、劉開渠、常書鴻、王臨乙、渭田友、呂斯百,共23人在巴黎成立了中國留法巴黎藝術學會。他還結識了冼星海、艾青。在思想上,艾青和冼星海對曾竹韶影響最深。
1952年8月1日,紀念碑在奠基35個月以後,正式動工建設。就在這一年年底,當時是雕塑係教授的曾竹韶,被選派到了紀念碑雕塑組,這一年他44歲。
這時,曾竹韶做雕塑已經有24年,但是過去的作品都是單獨的肖像,從來沒有創作過公眾雕塑,現在能夠在天安門廣場中心,這樣重要的紀念性建築上留下自己的作品,對曾竹韶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1960年,他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創作經過》這篇文章中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
高興的是我能夠有機會參加有偉大意義的浮雕創作工作,憂慮的是自己的革命經曆淺了,創作經驗也很不夠。
在1949年以前,中國許多重要的雕塑都是請國外的雕塑家來做。坐落在南京中山陵的孫中山雕像,就是巴黎國立美術學院的院長,雕塑家倫多斯基的作品。但這一次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大型浮雕,中國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
曾竹韶來到紀念碑雕塑組的時候,才發現浮雕的內容還沒有確定。在當時,對於曾竹韶這樣沒有革命經驗的雕塑家來說,他們真不知道該怎樣表現中國的革命崢嶸的曆史。
這時,紀念碑籌委會開始組織學習中國革命史,雕塑家們跟著範文瀾學了兩個多月的中國革命史,到1953年年初,浮雕的8個主題基本確定了下來。紀念碑第一塊浮雕《虎門銷煙》的創作任務指派給了曾竹韶。
當時,除了一些簡單的構圖外,浮雕整體設計還沒有辦法做。從1949年10月開始到1953年,紀念碑征集到了180多份方案,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平鋪在地麵的,用巨型雕像表現革命氣概的,碑形的或塔形的。
直到幾個月後的1953年春天,紀念碑的形狀基本確定以後,曾竹韶開始了《虎門銷煙》的創作。
要反映《虎門銷煙》的曆史場景,浮雕一定要再現真實的曆史人物和情境。而中國傳統雕塑這種寫意的表現方法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曾竹韶在參考了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許多作品後,他準備用歐洲雕塑寫實的方法來表現《虎門銷煙》的主題。
《虎門銷煙》的畫麵表現的是1839年6月3日,在廣州附近的虎門海灘,中國人民燒毀英國、美國侵略者大量鴉片的情景。
鴉片又叫大煙,它的煙裏含有麻醉毒素,長期吸鴉片的人骨瘦如柴,就會非常虛弱,最後變成什麼活也不能幹的廢物。
中國原來並沒有鴉片,英國商人從他們的殖民地把鴉片源源不斷地運進中國,換走了大量的白銀、茶葉和生絲。一年又一年,數不清的白銀流到了英國老板的口袋裏,數不清的中國人變成了病夫。甚至連清朝宮殿的太監們也長期吸食鴉片。清朝政府腐敗無能束手無策。
這種情況引起了許多愛國者的憂慮,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林則徐。他稟報當朝皇帝道:“再不禁煙,十幾年以後,中國就沒有能抗敵的兵,也拿不出可以養兵的軍費了。”
他的話使皇帝感到了危機,同意了他的建議,派他到廣州,去查禁鴉片。
林則徐用堅決而強硬的手段,逼迫英國和美國的商人繳出了兩萬多箱鴉片,集中到虎門海灘上全部銷毀。
從浮雕上可以看到,那些燒鴉片的群眾,既義憤填膺,又興高采烈。背景襯托著炮台和千萬隻待發的戰船。
浮雕人物雖然不多,但是刻畫得形象生動造型結實。在比例上,對前後的動態關係把握得很準確,體麵關係很清楚。
曾竹韶將人物分為3組,通過彎腰撬箱子的兵勇聯結起來,以扁擔的直線形成構圖的三角錢,整個畫麵人物疏密有致,俯仰自如,具有很強的節奏感,人物在沉穩的動態中透出堅毅的氣質。
雕塑家錢紹武在概括曾竹韶的藝術特點時指出,他的藝術風格是含蓄和內在,勁氣內斂,入木三分,不事浮誇,簡樸平實。這一評價是中肯而傳神的。
曾竹韶因對社會曆史有著深入的了解和受傳統文化的長期熏染,對傳統藝術持有深厚的文化認同感,加之國學底子較好,又多能學貫中西,意識到雕塑傳統之雄渾博大。於是,弘揚傳統、成就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雕塑事業,就成了這一代人夢寐以求的使命。這使曾竹韶成為以自覺型為基本表現形式的諸多中國雕塑界前輩中的一員。
王臨乙與《五卅運動》
王臨乙,男,號黎然,1908年生於上海市。自幼愛好美術,學習刻苦,為他從事雕塑創作打下堅實基礎。他是我國當代藝術造詣很高的老一輩著名美術教育家、優秀雕塑家。是藝術大師徐悲鴻的得意門生。
1935年,王臨乙以非常出色的成績從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畢業。抗日戰爭期間,王臨乙曾任教育部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繼後在國立藝專任雕塑係教授。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他還抓緊時間進行藝術創作,成為中國現代雕塑事業的拓荒者
1949年8月,王臨乙受徐悲鴻的邀請,前往北平藝專,即中央美術學院前身,任雕塑係主任兼任總務長。在這裏,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他在精心教學和管理好總務工作的同時,還滿懷激情地創作了浮雕《民族大團結》,圓雕《誌願軍》,為民族宮創作了《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浮雕。
這期間,王臨乙為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創作了《五卅運動》浮雕,這是王臨乙藝術生涯中的最重要代表作之一。
王臨乙在上海,親眼目睹了發生於1925年5月30日的1萬多工人遊行與集會,抗議帝國主義槍殺中其黨員工人顧正紅的愛國運動。麵對帝國主義的血腥暴行,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他。
在經過反複思考後,王臨乙在浮雕創作中采用了整體統一的造型,他將人物的鮮明影像置於一個連續性的運動過程中。從多位當年參加浮雕創作的青年雕塑家回憶來看,《五卅運動》的畫稿構圖主要是由王臨乙完成的。
在《五卅運動》這幅浮雕裏出現的,是工人階級在“五卅”運動中遊行示威的情景。
1925年2月,為了反對日本資本家無理開除工人,上海的22家日本紗廠的4萬工人在黨的領導下舉行罷工。罷工堅持了一個多月,日本資本家被迫答應了工人的一些要求。但是沒過多久,他們翻臉不認帳,又任意開除工人。
5月15日憤怒的工人群眾在共產黨員顧正紅的帶領下,推倒日本工廠的鐵門,衝了進去,向日本資本家要工資。資本家出動打手,把許多工人打傷,把顧正紅槍殺了。
帝國主義的暴行使整個上海沸騰了,鬥爭的規模越來越大。
5月30日這天,上海工人、學生、市民聯合舉行反帝大示人英國人用機關槍向群眾掃射,當場打死打傷幾十人,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五卅慘案”。
在紀念碑的8塊浮雕中,隻有他的《五卅運動》沒有將人物分成若幹組,而是吸收借鑒了北魏浮雕《帝後禮佛閣》的構圖方式,在平行的構圖中達到一個連綿不斷的橫向運動的效果,使觀眾感覺到行進的工人隊伍向畫麵外的無盡延伸,充分表現了工人階級團結的力量。
為了增加浮雕畫麵的厚重感,他增加了人物的前後層次,將人物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起來,形成縱深的層次。不僅細致刻畫了人物的階級身份,也表現了人物的精神與個性。雕塑家劉士銘認為,欣賞《五卅運動》的一個要點是:
王臨乙先生的《五卅運動》,動作裏有節奏感,有一條線,在靜止的形態上有動感。
《五卅運動》顯示出,王臨乙對中國傳統雕塑與西洋雕塑的融合。
王丙照與《金田起義》
王丙照,字景秋,解放後常常署名王丙召,取“響應祖國召喚”之意。1913年4月21日出生於今山東省青州市何官鎮張高村一戶農民家庭,自幼酷愛美術。1935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學習繪畫。他曾默默發誓:“終生獻身雕塑藝術,定為後人爭氣”。
1944年8月,王丙照到著名雕塑家劉開渠門下,在劉開渠工作室當助手。他趁此良機,邊學習,邊實踐,邊創作,在雕塑藝術上有了飛躍。
1945年,他在赴四川峨嵋山參觀考察時,結識了郭沫若。由於兩人情投意合,王丙照為郭老雕了一尊塑像。這尊塑像深得郭沫若偏愛,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留在身邊。
著名畫家徐悲鴻,十分賞識王丙照的出眾才華。建國後,徐先生在籌建中央美術學院招攬教員時,馬上考慮到王丙照。從此,王丙照成了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的“少壯派”教師。剛滿40歲的他,首批被晉升為教授。
1951年,第一屆全國英雄模範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央美術學院派出了以徐悲鴻院長為首的10位畫家、雕塑家列席大會,王丙照就是其中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王丙照是入選創作紀念碑碑座大型漢白玉浮雕的8位作者之一,分工第二幅浮雕《金田起義》。
能夠承擔一項全國億萬人民和國際上都矚目的巨型雕像的創作重任,是一位雕塑家夢寐以求的事。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王丙照心中激動不已。就他個人來說,這算得上是一生最珍貴、最難忘、最輝煌的時期。
接受任務後,王丙照滿懷豪情壯誌,親往廣西桂平縣金田一帶山區,進行徒步實地考察,收集革命史料。在近一個月的日日夜夜裏,他對每樁革命事跡的特征、細節和當時太平軍戰士的服裝、槍械、用具,都經過認真的、一絲不苟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