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解決興建難題
●1952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5周年紀念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工程在這一天正式開工。
●1953年4月1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確定采用青島浮山所產的紫百合色花崗岩,作為碑身用料後,大批工人開進駐青島浮山石礦,開始了紀念碑石料的開采工作。
●彭真特別告誡設計人員:“這個工程一定要做好,不能出半點差錯,寧可多用些材料絕不能發生安全問題。”
● 解決興建難題
澆灌紀念碑主體結構
1952年8月1日,是建軍25周年紀念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工程在這一天正式開工。
在開鑿地基前先鑽探地層,打了17個鑽眼,做承重試驗4處,基礎混凝土在地平麵以下3米,距地下水麵尚有60厘米,無須打樁。
基礎鋼筋混凝土按重量比進行配合,分層連續築打,用氣壓振搗器振搗,於11月13日完成,養護保溫在1個月以上。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身結構是鋼筋混凝土空筒,成為碑身主要受力的內胎,外砌的花崗岩石塊用鍍鋅的鐵釘鉚固,並用水泥灌漿澆鑄成整體。
碑體上層及月台下內部,可從幾處活動的地平麵蓋板下去,並有鐵爬梯直達碑頂,以便維修。
碑身坐落在30米見方的獨立擴展的鋼筋混凝土平基中央,為一次澆鑄而成。
為了使工程主要負荷施加後,結構的重力變形盡早完成,盡量減少外砌石料結構受重力變形影響。
建設者嚴格控製了先中央、後四周的安裝程序,使工程保持了長期的變形穩定。
工程事務處的結構設計組由北京市各有關單位臨時抽調。
由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的沈參璜主持,成員有沈兆鵬、葉於政等人。
由於中央要求早日完工,經過主持工程的領導初步商定如下工程結構樣式:
第一,台基部分先按做陳列室的設計,以後如有變更再做修改;
第二,下層平台不做檢閱台使用,因已有天安門做檢閱台;
第三,碑身內部做成空筒,頂部不開瞭望窗以維持碑的莊嚴肅穆,但在筒壁安裝鐵爬梯,以便日後更換碑頂造型及查看筒內構造;
第四,碑頂造型設計可以推遲一些,進一步在工地製作3個不同類型的足尺模型,繼續征求各方意見。
後來決定暫時選用目前近乎小廡殿的形式,以後如有更好的造型,再予更換。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內部為鋼筋混凝土矩形筒體,碑體的各花崗石塊用鐵錠榫連成整體,同時與筒體的預埋鋼筋用細石混凝土澆灌為一體,這樣增加了碑體的整體性及鋼度。
碑頂石下麵的筒壁留有細長的縫隙,以利通風。碑頂石塊間的縫隙以金屬條覆蓋,以防長草,顯得不嚴肅。
在全部陳列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即將完成時,對台基部分應做成實體的意見又占了上風,最後決定放棄陳列室。
此時陳列室主體結構已澆灌完畢,為加寬二層平台,隻得將陳列室四周頂板適當外挑,花崗石即鋪在陳列室的頂板上,並在碑身四邊的平台區各留一個進入孔,便於日後入內檢查,這就是紀念碑最後的結構式樣。
采集碑心石並運抵北京
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需要使用大量堅固的花崗岩和漢白玉,為此,碑建委專門成立了采石小組,專門負責石料采集工作。
在決定采用何種石料時,采石小組頗費了一番周折。
最初認為漢白玉顏色太白,因此,考慮采用北京昌平所產的黃色花崗岩。但是經礦產勘探局專家論證,黃色花崗岩多年後會變黑,所以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建築專門委員會決定,選用青島浮山所產的紫百合色花崗岩作為碑身用料,以山東泰山所產的青灰色花崗岩,鋪設紀念碑周圍地麵,甬道為昌平微黃花崗石。而紀念碑碑心所用的大石料采自青島浮山。
1952年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在青島黃台支路1號設立了辦事處,負責采石與運輸事宜。直到1955年12月完成采石任務後,石料供應組撤消。
在紀念碑所有的石料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塊整石料碑心石。稱得上是中國建築史上少有的完整花崗石。而采運工作更是讓人叫絕。
1953年初,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開始從全國尋找適合建紀念碑碑心的石料,最後確定采用青島浮山所產的紫百合色花崗岩作為碑身用料。碑心設計為整塊大石料,並委托青島建築公司負責開采。
4月11日,大批工人開進駐青島浮山石礦,開始了紀念碑石料的開采工作。
通過幾個月的努力,碑心石終於開采完畢。剛開采出來時石坯長144米,寬272米,厚3米,重達320噸以上。
石料在浮山就地進行初加工後仍有280餘噸。該用什麼樣的方法讓巨石下山?如何運送回京?這無疑又是一個難題。
紀念碑工程處施工組組長陳誌德工程師、石料組組長車潤澤工程師,負責此次運輸任務。
經過分析研究,最後采用了在山坡上鋪設滑軌,用鋼纜捆住石料,由山頂徐徐放下的方法把石料運送下山。
由鞍鋼調用起重技工和工具早已等在山下,可是麵對如此重量的巨石起重機也無法吊運,盡管距火車站不遠,可如何前行卻又是一道難題。
就在這時,一位鞍山老起重工張合符,憑借多年經驗提出可以采用滾木及推土機一步步牽引滾移的古老辦法,終於解決了搬運難題。
青島石料場原場長王文建在晚年的回憶中寫道:
找一塊好石料其實不難,但石料采集好以後,如何運送重達100多噸的石料確實是個難題。對石料進行第一次加工整形,確保石頭內部沒有縫隙後,準備運往青島車站。
運送的速度很慢,一天行駛不到1公裏。短短的30公裏,一共用了20多天才到青島火車站。
碑心石於8月9日從礦場起運,9月27日到達青島車站。
10月7日裝完發車,由於鞍鋼的大力支援,調用了起重技工和工具,並由青島市各單位組成大料搬運委員會,多方協助。
由於中央鐵道部沒有60噸以上的車皮,於是就從燃料工業部東北電業管理局,借用了1952年才由沈陽皇姑屯鐵路工廠製造的90噸平車一輛,一路上加固橋梁,克服各種困難,途中得到鐵道部的大力支援。
10月13日到達首都前門站。然後,通過在路上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運輸的方式,於10月16日從前門站到廣場紀念碑工地。
碑心石從開采至動輸到工地,曆時7個半月,其間有7116名工人直接參加了這項工作。經過多次加工,最後定型時長144米、寬272米、重約60噸。
石工按照泥塑形象進行雕刻
1952年初,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在全國招募雕刻技術精湛的人員,參與紀念碑的建造。
當時在上海工作的顧士元被單位推薦給了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有單位的推薦,並不一定能參與紀念碑雕刻工作,還要經過考試,確保雕刻技術精湛才行。
負責此項工作的領導拿了一塊樣品讓大家去做,兩個星期後,如果完成的作品被認為是合格的,就被留下來參與紀念碑雕刻工作。
經過嚴格考核,近三分之一的人被淘汰了,留下來的有100多人。
據1952年10月,紀念碑辦事處賈國卿遞上的一分報告顯示,工地上擬保留長期工人104人,其中有木工12人,瓦工5人,鐵工7人,架子工10人,石工30人。
然而,工程開始後,工地石工上僅有曲陽來的3名匠人,針對這種情況,碑委會先後從蘇州和曲陽調入石工20餘人。
1953年初,曲陽石工先後來到工地,主要負責紀念碑浮雕的雕刻工作。而蘇州石工則來的較晚,主要負責紀念碑裝飾花紋的雕刻。
石工在工作過程中,都有明確的分工,每一塊浮雕都有一個技藝較高的石工負責,再配備若幹石工助手。
負責紀念碑浮雕藝人的名單如下:
石雕組組長劉潤芳,副組長王二生,成員有冉景文、劉印惠、劉印登、高生雲、高玉彥、劉典傑、劉秉傑、劉慶生、劉紀銀、劉蘭星、曹邦玉、劉銀奇、楊誌泉、曹風丙、曹學靜、劉誌豐、王勝法、劉作中、劉作美、楊誌清、劉藝民、王勝傑、劉進聲、楊誌卿、楊誌金、劉誌傑。
這批石工中,冉景文、劉潤芳、王二生等人石刻技術最高,其中冉景文善刻佛像,劉潤芳後來到中央美院雕塑係進修,提高了學院寫實雕塑藝術的修養,成為北京建築藝術雕刻工廠的高級工藝美術師,並參加了毛澤東紀念堂的漢白玉毛澤東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