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涵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磨難,但無論怎樣,都沒有讓他放棄藝術追求。“被苦難打倒的人會詛咒苦難,沒有被苦難打倒的人,卻會在另一種意義上感謝苦難。”這種信念貫穿在彥涵一生的創作中,其作品既有深邃的思想和尖銳的力度,也有浪漫的情懷和飽滿的激情。
陝西國畫院副院長羅寧說:“深厚的藝術功底,紮實的生活體驗,兩者融合,成就了這位老藝術家的創作,最讓人感慨的是,其作品的風格總是在變化中,80多歲時創作的抽象水墨依舊精彩,90歲高齡還在畫油畫,真是很難得啊。”
毛澤東題字周恩來手書碑文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是周恩來手書的,題字則是毛澤東的手書。
據梁思成晚年的回憶,當初的碑文書寫情況是這樣的:
考慮到碑文隻刻在碑的一麵,其另一麵擬請主席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後來,彭真又說周恩來寫得一手極好的顏字,建議碑文請周恩來手書。
在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時,毛澤東共寫了3幅,並給工作人員帶來口信說,要多請專家們提意見,問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從這3幅字中選一些可取的字重新編排,如果認為寫得不夠好,還可重寫。
市政府領導將毛澤東手書真跡,交興建委員會並轉交給設計組時,大家欣喜萬分,爭先恐後一睹領袖真跡。大家都被流暢的書法藝術所折服。
周恩來為了寫好碑文,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一遍碑文。他前後共寫了40多遍,最後挑選了自己最滿意的一篇。
有一天,他來到工地,拿出他寫的碑文征求劉開渠的意見。
周恩來誠懇地詢問:“怎麼樣,行不行?”
周恩來在1917年東渡日本前夕,為同學郭思寧題寫了“願相會與中華騰飛世界時”,落款為:“弟翔宇臨別預言”。從這題詞中可以看,整幅字的章法前疏後密、錯落有致。尤其是啟首的“願”字,比其餘的字大一倍以上,這是獨具匠心的。此願既是周恩來的心願,也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這幅字用筆嫻熟,點畫挺拔勁健,結構章法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可“容針”,其形俊秀飄逸。看來,此時周恩來的書法受“二王”、“顏柳”書法的影響頗深。
周恩來的書法從學子書法探索時期、中年的書風形成時期,到晚年的書法造極,此時已是斂放自如、雄俊偉茂,神完氣足,可謂渾厚、凝重、嚴謹、大方而又富於變化。
劉開渠感歎地說:“從前隻看過您的題字,還沒有看到您寫這麼多、這麼工整的書法作品。”
將碑題和碑文放大成實樣
碑文方案確定後,如何按照碑身尺寸放大成實樣就被提上了日程。毛澤東的題字原寫在信箋上,每個字隻有兩寸左右,現在要放大到石碑上,以“永”字為例,碑身上是22米高,原作為95厘米,即需放大23倍才能符合設計要求。
為此,解長賀他們到幻燈社,又到當時北京攝影技術水平較高的大北照相館,與技師共同探討碑文的放大問題。經研究決定,先用幻燈機投影放大,然後按照光影把字描下來。
為了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放大在紀念碑的碑心石上,使之堅固耐久,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經過論證,從貼金、鍍金、噴鍍、開金等幾種金加工工藝中,最終選定使用鎦金工藝。
碑文實樣解決後,以何種筆法鐫刻的問題又擺到了工作者麵前。
按照中國傳統,有陽文、陰文和其他多種形式。解長賀他們查閱了多種文史資料,並到北海、頤和園等地做了實地考察,最後總結出還是用陰文為佳。
陰文的優點是:容易雕刻,陰文陰影自然形成立體感,同時金字也便於安裝。經領導同意,決定采取陰文,並決定筆道呈“V”型。8個大字都做了足尺模型,為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
1955年9月13日,劉開渠電話記錄了上級領導指示,毛澤東的8個大字陰文尖底,周恩來所寫的字陰文圓底。
8個大字由軍委測繪局1205工廠的周永興等人放大,工藝美術家邱陵參與了鎦金字的放大工作,鎦金工作由北京市手工合作社監製合作社,下屬的第一五金生產合作社於1955年10月開始施工並完成。
由於石碑又硬又脆,字體一刻就崩,負責刻字的書法家魏長青建議把膠皮覆蓋在碑體上,將需要鏨刻部位的膠皮挖下去,形成“陰文”輪廓,然後用高壓噴射礦砂往花崗石上“打”,就這樣打出了一個邊緣整齊的大字,然後以銅為胎,經過燒銀、鎦金、以銅釘固定在石槽中,再以水泥灌縫。
整個碑題、碑文共用黃金130兩。
紀念碑浮雕的泥塑創作
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需要雕塑170多個人物浮雕,在製作浮雕的時候,第一步是做泥塑,泥塑做好後再由雕刻人員按照泥塑的形狀雕刻在紀念碑上。
參與泥塑工作的大多是中央美術學院留學歸來的專家,紀念碑上所有的浮雕和花紋都必須要藝術家們先創作泥塑,然後雕刻組再根據泥塑進行雕刻。
浮雕施工是在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工地南麵的工作室中進行的,其位置在現在的毛主席紀念堂北門外。
據參加此工程的李穎祥回憶,工作室坐北朝南,東西約60米長,南北約10米寬,高約8米,大門朝南,北邊也有個小門,還有臨時宿舍。
中國現代雕塑史上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雕塑工程就這在這裏拉開序幕。雕塑家劉開渠、滑天友、王臨乙、蕭偉玖、張鬆鶴、曾竹韶、傅天仇等參加了其中的工作。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創作程序受到歐洲學院的雕塑的影響,十分規範。浮雕創作的基本步驟如下:
1、1953年初根據主題要求和題材,即曆史事件,用畫稿確定情節組織和人物而置。
2、1953年下半年開始根據畫稿尺寸做浮雕泥塑初稿,與繪畫構圖稿大小相同。確定浮雕上的高低,應有的光暗布置,根據浮雕的壓縮需要,在層次及局部的組合動態上作修改。
3、1955年下半年做泥塑中稿定稿,也就是二分之一定稿,高約1米,定稿中人物衣紋比較具體,每一次定稿都花了幾個月時間。
4、1956年春天做與石刻浮雕等大的泥塑放大稿,也就是石刻所依據的定稿,在這一階段仔細刻畫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人物有16米至17米,基本上與真人等大。
5、根據放大稿翻石膏稿。
6、1957年開始根據石膏稿運用點星儀打製石刻浮雕。
由於最初的構圖已經送交給中央看過。因此,製作過程中,每定稿之後,不用再遞交上去,而是讓美工組的同誌看一看,沒有什麼問題也就算通過。
在做浮雕大稿時,動態在構圖階段已經確定,然後在用模特兒對照。而具體到每一個人物的時候,則是先做人體,再穿衣服,人體則需要與模特對照。
做浮雕需要找模特,雕塑家們就去北京去尋找。據當年負責挑選模特的王卓予老人回憶:
“人市”位於廣安門一帶,有農村的人,也有城市裏的人。那時的人工費很低,每天挑一到兩個人,多了也用不了。
其間,如果有遇到戰爭素材的話,就去解放軍那裏找一些戰士來做模特,戰士是找來了,可有些士兵好說歹說不同意脫衣服,因此為了不影響創作進程,隻能讓他們穿條短褲來作模特。
做雕塑要求很精細,如果要想把人體做完整,頭部、手、腳,都很需仔細加工。即使衣服也要有模特兒。而所用的道具,像解放軍的服裝、槍支等,則是借的。
在處理臉部的形象時也要找模特,農民就找農民,解放軍就找解放軍,模特找全後,最後的形象還要經過藝術家的再創造和綜合才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