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專家學者創作

●1953年12月初,劉開渠率領負責紀念碑雕塑的9位雕塑家,開始了全國性的旅行,目的是參觀我國曆史遺留下來的著名雕塑藝術。

●林徽因承擔設計的紀念碑花紋,是牡丹、荷花、菊花、百合花組成的8個大花圈,象征著人民英雄高貴、純潔、堅韌的品質。

●在紀念碑的一麵,是毛澤東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刻碑文的一麵,彭真說周恩來寫得一手極好的顏字,建議請周恩來手書碑文。

● 專家學者創作

陳誌敬鐫刻奠基石碑碑文

在北京天安門前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是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全體代表,為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經過認真商討後作出的決議。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次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禮儀式上,有一個特殊的人也在場,他的名字叫陳誌敬,他就是奠基石碑碑文的鐫刻者。

1949年9月23日,也就是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舉行的第3天晚上,有幾位政協的同誌找到北京唯一一家用傳統工藝鐫碑的店鋪,即琉璃廠261號鐫碑處。

他們敬請店鋪的主人陳誌敬刻一座碑,碑文由毛澤東起草,名士葉恭綽書寫,並且說一定要在9月30日前把碑文刻好。

接到任務後,陳誌敬開始著手準備。但是時間緊,按照常規的做法,來不及找到石料。所以陳誌敬決定在家裏的舊碑中找一塊合適的碑。

碑是找到了,但這個舊碑上還有碑文。陳誌敬就帶領妻子和兩個小兒子,先用粗砂石把舊碑上的碑文磨平,再用細水砂石把石碑磨光,擦幹淨碑的表麵。最後給碑上墨、上蠟,此時已快到24時了。

9月24日,政協委員的同誌把碑文送到陳誌敬家,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陳誌敬終於按時完成了碑文鐫刻任務。

9月30日上午,陳誌敬雇了一輛人力車,把石碑送到天安門廣場,因為擔心車來回顛簸會把石碑弄壞,所以特地拿一床被子墊著。

就這樣,趕製的奠基石碑在奠基儀式舉行時派上用場。

討論確定紀念碑浮雕主題

1952年2月,浙江美術學院院長兼杭州市副市長的劉開渠一行來到北京。

當時的北京市市長、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主任委員彭真在介紹劉開渠時,風趣他說:“我們請來了一位副市長。”

劉開渠擔任了紀念碑的全部美術工作。

6月,美工組於擬定了十分明確的工作報告和計劃,共分為3個階段,主要內容包括:

根據10塊浮雕題材學習文件和近代史;

各小組根據題材內容需要訪問收集素材;

勾出繪畫初稿送上級和美術界征求意見;

討論碑形和浮雕內容;

根據雕刻需要進行基本練習;

依照新碑形進行浮雕起稿;

分組考察體驗生活,到各地研究古代雕刻;

整理修改浮雕稿送上級審查。

根據美工組的工作計劃,首先在中央美院舉行了幾次大的講座,由範文瀾、鄭振鐸、許德珩主講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五四運動”、“五卅運動”;由軍委總政治部派出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4位幹部講井岡山、平型關、渡江戰役等。

進入畫稿構圖階段,所需要的題材史料及圖片,由謝家聲、沈海駒負責,與軍委政治部、中央辦公廳、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聯係辦理。

紀念碑辦事處還向上海、廣州等地去函,要求複製“五卅運動”和黃花崗起義等革命曆史的照片。美工組還組織雕塑家觀看了《翠崗紅旗》、《鋼鐵戰士》、《南征北戰》、《趙一曼》、《新兒女英雄傳》、《解放了的中國》、《大西南凱歌》、《紅旗漫卷西風》、《百萬雄師下江南》等革命電影。

據李禎祥回憶,分小組收集資料,訪問老同誌的工作由畫家、雕塑家共同進行,他和艾中信跑到海軍去,為“甲午海戰”收集資料,訪問海軍官兵。王卓予所在的“南昌起義”小組則訪問了陳士榘等將軍。對於浮雕數目的確定和浮雕題目的擬定,經曆過一段較長的討論時間,並且通過多次改動,一直比較混亂。

1952年7月18日和25日,紀念碑雕畫史料編審委員會在範文瀾主持下,兩次召開會議,討論紀念碑浮雕題材。

7月30日範文瀾致信梁思成,指出:

10麵浮雕順次序排下來,“五四”恰在後麵最大一塊,似乎也不甚妥,可否與“二七”合在一塊上,如果這樣,又缺少1塊了,是否可在征求意見信上提出這個問題。請大家推薦一個題材。

8月4日,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將初步提出的10個浮雕主題和在碑座上的位置圖,發給有關領導和機構以及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全體委員征求意見。

10個題材分別為三元裏、義和團、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二七運動”、“五卅運動”、井岡山、遊擊戰、平型關、勝利渡江。

8月6日郭沫若回信,建議加上“八一南昌起義”和“淮海戰役”。其中“五卅運動”曾被改為“搶渡大渡河”和“鐵索橋”,並作出泥塑草稿,後又改回為“五卅運動”。

到8月26日,共收到回複16件,包括周揚、蔡若虹、江豐、茅盾等就題材、內容和位置等,提出了許多意見。

1953年1月19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秘書長薛子正傳達了毛澤東關於浮雕主題的指示:

“井岡山”改為“八一”;“義和團”改為“甲午”;“平型關”改為“延安出擊”;“三元裏”是否找一個更好的畫麵?“遊擊戰”太抽象;“長征”哪一個場麵可代表?

毛澤東的這一意見基本上得到了執行。

在後來的施建中浮雕題目基本上以第一套標題為準,隻是把“燒鴉片”改稱為“虎門銷煙”或“鴉片戰爭”,“抗日遊擊戰爭”稱為“抗日遊擊戰”,“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簡稱為“勝利渡長江”。

劉開渠率團參觀我國雕塑群

1953年12月初,劉開渠率領負責紀念碑雕塑的9位雕塑家開始了全國性的旅行。

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參觀我國曆史遺留下來的著名雕塑藝術。

這一行人先後到過山西大同、雲岡、太原晉祠、天龍山、平遙、河北南北響堂山、陝西西安、順陵、霍去病墓、甘肅麥積山、河南洛陽、龍門、鞏縣、開封、山東濟南、長清靈嚴寺等地。每到一處,他們都對當地的雕塑認真參觀和研究。

決定這一旅行的起因是因為這些負責創作紀念碑的雕塑家,大多是從法國留學歸來,他們精通歐洲寫實的藝術風格,因此對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相對陌生一點。為了讓兩種文化相互融合,把紀念碑的曆史內涵真實地表現出來。於是,興建委決定讓這這些雕塑家實地參觀我國的雕塑藝術。

參觀的作品從漢代至明清,從一般瀏覽到重點欣賞,沿途數萬件作品,盡收眼底。部分青年雕塑家則留在工地上做頭像,畫素描,進行基本練習。

這次考察雖然時間不長,但由於參觀是連續不斷的進行,所以在曆代雕塑的題材和風格上在雕塑家心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們認識到,中國古代雕塑不管當時是在什麼樣的社會條件之下,藝術品的目的性總是明白的。

劉開渠認為:

中國古代雕刻的兩種主要題材:表現人及人的活動和表現宗教或封建統治。在表現人和以人的活動為主的雕塑藝術上,中國古代雕塑家創造了極深刻的現實主義藝術,豐富地製作了感人心弦的作品。

他特別注意到響堂山、武梁祠等地的漢代石刻,那種反映日常生活的大型場麵,以極薄的浮刻,表現生活的情節,具有令人舒適的裝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