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審定設計方案
●1949年,北京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各建築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築係發出征選紀念碑規劃設計方案的通知。
●1951年8月29日,梁思成親自給紀念碑主要負責人彭真寫了封信,切實地提出了自己對紀念碑設計的看法和觀點。
●1952年5月10日,在北京市市政府的第一會議室裏,由梁思成主持召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成立大會。
● 審定設計方案
向全國征選規劃設計方案
1949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持,北京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各建築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築係發出征選紀念碑規劃設計方案的通知。
通知下發後,海內外各地有識之士紛紛開始構思設計,力爭為祖國的建設做出一分貢獻。
對收到的方案進行整理,大致可以分為幾個主要類型:
一是認為人民英雄來自廣大工農群眾,碑應有親切感,方案采用平鋪在地麵的方式;
二是以巨型雕像體現英雄形象;
三是用高聳矗立的碑形塔形,體現革命先烈高聳雲霄的英雄氣概和崇高品質。
關於藝術形式,有用中國傳統形式的,有用歐洲古典形式的,也有“現代”式的。計劃委員會邀請各方麵單位、團體的代表以及在京的一些建築師、藝術家會同評選。
平鋪地麵的方案很快就被否定,於是爭論的中心問題是以碑的形式為主,還是以雕像的形式為主?
後來,周恩來指示:
建築紀念碑目的在於“紀念死者,鼓舞生者”。
根據這一指示,計劃委員會經組織討論,最後確定了“高而挺拔”的原則,並組織設計人員歸納設計成3個方案,連同模型送中央審定。
經審查,初步選出了高聳的炬形立柱等3個方案。這3個方案都做成了1∶5的大模型,兩個碑頂換上坡屋頂和群雕像的小模型,自1951年國慶節起放在天安門廣場毛澤東奠基處陳列,廣泛征求全國人民的意見。
對紀念碑設計展開大討論
1950年6月10日,在北京市計劃委員會舉行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討論會上,確立了紀念碑建築設計的原則。
會上提到:
碑文為本設計之主要部分,非次要者或裝飾品;碑文的部位應在顯著的中軸線上,以適當的高度和正常的視線作為根據,來決定紀念碑的體形。這裏強調了碑文是設計的中心,應放在中軸線上,即南北兩麵,雖然沒有確定碑文的設計朝向,但此次討論提出了碑的實用功能“應照顧到各地人民及對外交使節獻花方式即碑文的正反麵問題。”
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致主張,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應以碑的形式為主,以碑文為中心主題。
他們最擔心的問題是如果以雕像為主,天安門前建築群的和諧,可能會被蘇聯的青銅騎士之類的雕像破壞。中國的現實情況與外國不同,外國的紀念雕塑一般隻是紀念一人、一事,而人民英雄紀念碑則是紀念鴉片戰爭以來跨越百年的無數人和事,這是任何群雕大師無論用具體或抽象的雕塑都難以構思和表達的。
如果以文字和書法表達紀念內容的傳統方式,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既能簡單明了地表達這一偉大內容,又符合中國傳統民族形式,體現出中國特色和中國氣魄。
林徽因曾直率地說:
任何雕像或群雕都不可能和毛澤東親題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周恩來親題的碑文相比。
在風格設計上,林徽因主張以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唐代風格為藍本,盛唐文化是中國曆史上的華彩樂章,顯示著時代風貌和社會形態。
唐代雕塑吸收了南朝文化精致、細膩、華美的優點,又剛柔並濟,渾厚中有靈巧,粗獷中有嫵媚,豪放中有細膩,凝重中有輕盈。唐代雕塑代表著完滿、和諧,基本上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構體係。唐代藝術具有與歐洲文藝複興類似的人文主義特點,因此能更好地表達人民對英雄的歌頌與懷念。
經過多次討論,計劃委員會采用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建議的設計方案,即以碑為主,以碑文為主題。
後來在1953年2月,美工組下屬的研究組,包括吳作人、王朝聞、王式廓、董希文、王遜、吳勞、高莊、馮法祀等,和北京市美術家分別召開會議,對紀念碑的碑形設計提出了很多意見。
經過熱烈的討論,美術家們提出了許多意見,根據上級的精神,紀念碑的碑形已由中央領導決定,紀念碑的基礎工程已經在做,所以最好在原基礎上提意見。在收到了一批新的碑形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經過修正的碑形設計方案較前有了不少變化。
1953年5月28日,美工組全體同誌整理出了一個共同的意見,對紀念碑的新碑形表示肯定,並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內容如下:
大家基本一致同意新碑形。碑蓋簡單一些,提高些,脊的形象以向外凸出為好。浮雕部分加高,加大,碑身弧線小一點。階梯口再放寬,每側多一個欄杆。第二層台,四麵放寬一個欄杆。
從修改的的思路可以看出,雕塑家們並不同意為了追求紀念碑造型挺拔而縮短底座寬度。因此要求加寬浮雕部分。
這些意見為紀念碑的造型修改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完善了紀念碑的碑形設計,部分地彌補了雕塑家在紀念碑前期設計工作中沒有參與的缺憾。
紀念碑開工後,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仍不斷收到群眾和專家的新的修改意見。委員會又將設計經過及所有圖案照片寄發各地建築單位、建築學校、美術界、文藝界,再度征求圖案和文字意見,又收到圖案30多幅、文字意見100多件。
經多次座談,將原碑形進行了修改。
這次設計確立以雙重須彌座來承托碑身,取消由旁門曲折而上的檢閱台和台身內部狹窄、目的性不明確的陳列室。
至此,紀念碑碑形雄樸、主題明確。同時提出,廣場本身的建設計劃也須早日確定,從而使紀念碑立於廣場之中,以顯其崇高偉大。
梁思成就設計方案致信彭真
1951年8月29日,梁思成給紀念碑主要負責人彭真寫了封信,切實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這封信的內容如下:
彭市長:
……
以我對於建築工程和美學的一點認識,將它分析如下。
這次3份圖樣,除用幾種不同的方法處理碑的上端外,最顯著的部分就是將大平台加高,下麵開3個門洞。
如此高大矗立的、石造的、有極大重量的大碑,底下不是腳踏實地的基座,而是空虛的3個大洞,大大違反了結構常理。雖然在技術上並不是不能做,但在視覺上太缺乏安定感,缺乏“永垂不朽”的品質,太不妥當了。我認為這是萬萬做不得的。這是這份圖樣最嚴重、最基本的缺點。
在這種問題上,我們古代的匠師是考慮得無微不至的。北京的鼓樓和鍾樓就是兩個卓越的例子。它們兩個相距不遠,在南北中軸線上一前一後魚貫排列著。鼓樓是一個橫放的形體,上部是木構樓屋,下部是雄厚的磚築。因為上部呈現輕巧,所以下麵開圓券門洞。但在券洞之上,卻有足夠高度的“額頭”住,以保持安定感。鍾樓的上部是發券磚築,比較呈現沉重,所以下麵用更高厚的台,高高聳起,下麵隻開一個比例上更小的券洞。它們一橫一直,互相襯托出對方的優點,配合得恰到好處。
但是我們最近送上的圖樣,無論在整個形體上,台的高度和開洞的做法上,與天安門及中華門的配合上,都有許多缺點。
1、天安門是廣場上最主要的建築物,但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卻是一座新的,同等重要的建築:它們兩個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重要的象征性建築物。因此,兩者絕不宜用任何類似的形體,又像是重複,而又沒有相互襯托的作用。現在的碑台像是天安門的小模型,天安門是在雄厚的橫亙的台上橫列著的,本身是玲瓏的木構殿樓。所以英雄碑是石造的就必須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形體:矗立峋峙,雄樸堅實,根基穩固地立在地上。把它浮放在有門洞的基台上,實在顯得不穩定,不自然。也可說是很古怪的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