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5月10日,在北京市市政府的第一會議室裏,由梁思成主持召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成立大會。
會議通過了委員會組織規程草案及重要工作人員名單,決定由興建委員會負責審查紀念碑設計、浮雕圖案、核定工程計劃及經費等重大事宜。
委員會由全國政協、解放軍總政治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17個單位組成。
這些單位是:政協全國委員會、全國總工會、中共中央宣傳部、軍委總政治部、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化部、政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央財經委員會、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中國建築工程學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總工會、北京市協商委員會、北京市計劃委員會。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成立大會,還推選了彭真市長為主任委員。
另外,會議還決定鄭振鋒、梁思成為副主任委員,薛子正為秘書長,王明之為工程事務處處長,吳華慶為副處長。
工程事務處下設7個小組,分別為:建築設計組,美術工作組,電氣裝置組,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北京電業局負責,土木施工組,石料供應組,財務核算組,即由中財委負責,攝影紀錄組,即北京電影製片廠及新聞攝影局負責。
會議通過的《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組織規程》第四條規定:
本會委員會負責審查紀念碑設計、浮雕圖案、核定工程計劃及經費等重大事宜。
第六條規定:
建築設計組的任務是負責設計紀念碑圖案,繪製施工圖樣,計算結構,在施工期間,隨時檢查工作,供給詳圖。
美術工作組的任務是負責擬具浮雕題材、設計圖麵及製作浮雕等工作。
會議決定,人民英雄紀念碑係偉大而永久的革命紀念物,必須集中全國最優秀的人才從事此工作,必要時可以通過中央人事部,向全國各地調用幹部。
關於美工組的組長人選,會議決定由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自行推定,並成立核心組,負責決定組內重要問題,並與設計組聯係。
6月19日,紀念碑美術工作組成立。組長劉開渠;副組長渭田友、張鬆鶴。
此外,建築設計組的組長為梁思成,副組長莫宗江;土木施工組組長王明之。
其實,關於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早在一年前已經開始籌建了。
1951年2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給政務院的報告中,已經提到有關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的問題。
這一報告由當時北京市市長聶榮臻,副市長張友漁、吳晗簽署。主要內容是擬於1951年春紀念碑開始施工,並提出了組織機構的建立和工程預算。
這一報告的第四條還說:
擬即成立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開始興建,謹檢附紀念碑圖樣四紙,關於圖樣與前呈閱草圖略有更改、模型一具,附模型說明、造價概算表及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組織規程草案各一件,呈請校示。
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1952年5月22日關於成立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致政務院周恩來的報告稿記載,北京市政府於4月29日邀請中央部門、軍委總政治部、政協全國委員會等9個單位,舉行紀念碑籌建座談會,經討論,決定成立“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負責興建工作,由政協全國委員會、全國總工會等17個單位各推派代表1人為委員。5月10日,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了保證紀念碑工程的質量和順利施工,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下設4個專門委員會。
這4個專門委員會分別是:
施工委員會委員,由重工業部基本建設處副處長鄭孝燮、中財委總建築處直屬工程公司劉導楠、北京市建築公司設計部鍾森、北京市企業公司張象昶、清華大學吳柳生擔任。
建築設計專門委員會委員,由中國建築公司莊俊、南京大學建築係楊延寶、政務院文物局鄭振峰、北京市建築公司的張博和朱兆雪、清華大學的趙政之、林徽因、莫宗江、吳良鏞、中宣部王朝聞、計劃委員會陳占祥擔任。梁思成作為召集人,薛子正、吳華慶、梁思敬列席。
結構設計專門委員會委員,由楊寬麟、陳致中、陳梁生、茅以升、蔡方陰、林詩伯、陳誌德、卞維德、王明之擔任。召集人為朱兆雪。
雕畫史料編審委員會委員,由科學院現代史研究所範文瀾、劉大年、榮孟源、政務院文物局的鄭振鋒和王冶秋,中央美術學院的江豐、軍委總政治部陳沂、中宣部黨史資料室繆楚黃代表,中共中央辦公廳裴桐擔任。召集人範文瀾。
3個處是工程事務處、設計處、辦事處。
7個組是工程事務處下轄土木施工組、石料供應組、電氣裝置組、財務會計組、攝影紀錄組。
設計處下轄建築設計組、美術工作組。其中最為重要的3個組為:土木施工組、建築設計組、美術工作組。
至此,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基本框架已經確定。
在接下來的的工作中,建築設計委員會和雕畫史料編審委員會多次召開會議,對紀念碑的建築設計和浮雕題材、題目的確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毛澤東指導審定設計方案
1952年5月10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後立即展開工作。他們從240多種設計方案中精選出8種,向專業設計人員廣泛征求意見。
這8種設計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設計,高而分散的典型設計,做成3座門的設計,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設計,有望台的設計,紅牆上立碑的設計,碑頂立群像的設計和最後被采用的碑形設計。
在眾多的設計方案構思中,設計意見有較大的差別。分歧較大的意見有:碑的下座要不要建成陳列室;下層台階要不要作成檢閱台;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頂部開窗,可供瞭望北京市容;意見中分歧最大的是碑頂的造型,到底是建成寶頂歇山式,還是塑造英雄的群雕。
因為這些意見不統一,使得工程難以啟動。經主持這項工作的中央領導與有關方麵初步協商,最後決定:
1、台基部分先按陳列室設計,留有改變的餘地。
2、因為已有天安門作為大檢閱台,下層平台決定不作檢閱台設計。
3、為維修方便,碑身做成空筒但筒頂不開瞭望窗以維護紀念碑的莊嚴肅穆。空筒碑身也使得碑體重量大大減輕,連地下的混凝土在內,總重量隻有1萬噸左右。
4、最難確定的碑頂暫緩設計,選意見最為集中的設計方案中的3個製成1:5的模型,豎立在天安門廣場上,廣泛征求全國人民的意見。
就在底層按陳列室設計全部鋼筋混凝土即將完成時,台基做成實體的意見又占了上風,堅持這一方的理由很有說服力:做成實體碑身顯得莊重穩妥,如下設陳列室,碑身則有架空不穩之感,這對於一座烈士紀念碑是不合適的。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分關心的事情,是在他們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貴的毛澤東手書批示。事情緣於朱啟鈐、章士釗、葉恭綽3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後,向毛澤東建議,對紀念碑的設計提出新的意見,如:
浮雕史料應特別慎選,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圖畫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慮銅鑄;整個圖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紋樣宜另行選擇,明清兩朝紋樣纖弱無力,不宜多用等。
毛澤東看到建議後,批示:
彭真同誌,此件請付委員會討論並邀建議三人參加。
北京市檔案館的檔案中還有另一份毛澤東親筆修改的紀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誌擬寫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奠基典禮”,毛澤東改為“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1953年後,興建委員會對既定方案的顏色、高矮等情況進行進一步完善和修改,邊設計邊施工,直到1957年設計工作才全部完成。
紀念碑的設計方案從發布征集通知到最終定稿用了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