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麵兩圖中可以看出,與天安門對比之下,上圖的英雄碑顯得十分渺小,纖弱,它的高台僅是天安門台座的具體而微,很不莊嚴。同時兩個相似的高台,相對地削減了天安門台座的莊嚴印象。而下圖的英雄碑,碑座高而不太大,碑身平地突出,挺拔而不纖弱,可以更好地與龐大,龍盤虎踞,橫列著的天安門互相輝映,襯托出對方和自身的偉大。
2、天安門廣場現在僅寬100米,即使將來東西牆拆除,馬路加寬,在馬路以外建造樓房,其間寬度至多亦難超過一百五六十米左右。在這寬度之中,塞入長寬約40餘米,高約六七米的大台子,就等於塞入了一座約略可容1000人的禮堂的體積,將使廣場窒息,使人覺到這大台子是被硬塞進這個空間的,有更使廣場透不出氣的感覺。由天安門向南看去或由前門向北望來都會失掉現在遼闊雄宏之感。
3、這個台的高度和體積使碑顯得瘦小了。碑是主題,台是襯托,襯托部分過大,主題就吃虧了。而且因透視的關係,在離台二三十米以內,隻見大台上突出一個纖瘦的碑的上半段。所以在比例上,碑身之下,直接承托碑身的部分隻能用一個高而不大的碑座,外圍再加一個近於扁平的台子,即為瞻仰敬禮而來的人們而設置的部分,使碑基向四周舒展出去,同廣場上的石路麵相銜接。
4、天安門台座下麵開的門洞與一個普通的城門洞相似,是必要的交通孔道。比例上台大洞小,十分穩定。碑台四麵空無阻礙,不唯可以繞行,而且我們所要的是人民大眾在四周瞻仰。無端端開3個洞窟,在實用上既無必需;在結構上又不合理;比例上台小洞大,“額頭”極單薄,在視覺上使碑身漂浮不穩定,實在沒有存在的理由。
總之,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不宜放在高台上的,而高台之下尤不宜開洞。
至於碑身,改為一個沒有頂的碑形,也有許多應考慮之點。傳統的習慣,碑身總是一塊整石。這個英雄碑因碑身之高大,必須用幾百塊石頭砌成。它是一種類似塔型的紀念性建築物,若做成碑形,它將成為一塊拚湊而成的“百衲碑”。很不莊嚴,給人的印象很不舒服。
關於此點,在一次的討論會中我曾申述過,張奚若、老舍、鍾靈,以及若幹位先生都表示讚同。所以我認為做成碑形不合適,而應該是老老實實的多塊砌成的一種紀念性建築物的形體。因此,頂部很重要。我很讚成注意頂部的交代。可惜這3份草圖的上部樣式都不能令人滿意。我願在這上麵努力一次,再草擬幾種圖樣奉呈。
薛子正秘書長曾談到碑的四麵各用一塊整石,四塊合成,這固然不是絕對辦不到,但我們不妨先打一下算盤。前後兩塊以長18米,寬6米,厚1米計算,每塊重約215噸;兩側的兩塊,寬4米,各重約137噸。我們沒有適當的運輸工具,就是鐵路車皮也僅載重50噸。到了城區,4塊石頭要用上萬的人力、獸力,每日移動數十米,將長時間堵塞交通,經過的地方,路麵全部損壞。無論如何,這次圖樣實太欠成熟,缺點太多,必須多予考慮。英雄碑本身之重要和它所占地點之重要都非同小可。我以對國家和人民無限的忠心,對英雄們無限的崇敬,不能不汗流浹背,戰戰兢兢地要它千妥萬帖才敢喘氣放膽做去。
此致敬禮!
梁思成
1951年8月29日
梁思成的信中還詳細地畫上了好幾副草圖。實質上是一篇精湛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論文。
彭真對信中的意見高度重視,在紀念碑碑體的設計中采用了梁思成的建議。
梁思成於1924年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他在聽過建築史教授阿爾弗萊德?古米爾的課後,對建築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賓大建築係最後一年的學習中,梁思成對意大利文藝複興時代的建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從比較草圖、正麵圖,以及其他建築特色入手,梁思成追溯了這一時期建築的發展道路。
從梁思成在校期間獲得兩枚設計金獎可以得知,他的學習是十分優秀的。當然,梁思成沒有趕上20世紀30年代格羅皮烏斯、米斯凡德羅從德國到美國開創的包豪斯的現代建築教學,這使他感到遺憾認為自己剛好錯過了建築學走向現代的大門。
從歐美留學回到中國時,梁思成對西洋古典和當代建築的知識量,超過了對中國古建築的了解。有論者認為:他對歐美古典和現代作品的學習,時間很短不可能深入。但西方學者對知識的態度和治學方法,對他的工作會有作用。
梁思成去考察中國古建築,顯示出了有計劃和係統性,腦子裏有具體形象的格局,對欠缺的內容心中有譜。
梁思成曆來習慣於把收集來的資料分門別類地整理,凡事都講究個一二三。
這些教育背景和技術手段的運用,使他與中國前人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他是用西方人的眼光,回頭審視中國古建築,因此具有獨特的敏感性。
早在梁思成19歲時,就設計了清華大學的王國維紀念碑。梁思成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是一致公認的。
20世紀50年代初,圍繞人民英雄紀念碑是采用雕塑形式還是碑的形式有許多爭論,一些批評的意見認為紀念碑的造型設計太傳統。當時有許多人不理解,但梁思成堅持了自己的設計思想,也吸收合理的意見作了修改。
定下碑的形式以後,碑體的造型與碑頂處理也是很難的問題梁思成為此嘔心瀝血。
在梁思成對人民英雄紀念碑進行設計的時候,他們已經對中國傳統建築有了深入的研究,所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風格,體現出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特色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但是,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沒有人民英雄紀念碑這樣高大的以指向天空為精神的建築物。中國傳統建築中,碑是一種建築群體的附屬物;隻有塔這樣的建築才會有如此的高度和紀念碑性,而西方的紀念碑與紀念柱一向就有比較高的高度。
梁思成對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雖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也反映了他對城市廣場空間的把握、對紀念碑整體與天安門廣場周圍環境與建築物的相互關係的研究。而紀念碑的碑身的部分,也吸收了古希臘神廟石柱和中國古代佛塔建築和宮殿廊柱的特點,紀念碑的設計是他們對中外建築研究的合理成果。
梁思成寫給彭真市長的這封信,闡明了他對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基本思想。
今天看來,這封信對於中央首長下決心采用現在建成的碑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如果不是梁思成的這封信,人民英雄紀念碑也可能會是另外一種形式。
信的起因是計劃委員會設計組將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草圖三種,未經梁思成審查就送交彭真。梁思成知道以後,十分著急,就立刻寫信給彭真市長,陳述自己的看法。
在這封信中,梁思成指出了方案的3個大洞大大違反了結構常理,如此嚴重的缺點,導致視覺上太缺乏安全感,缺乏“永垂不朽”的品質。
梁思成進而從紀念碑與天安門的關係上闡述了紀念碑與天安門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重要的象征性建築物,不應有任何類似的形體,而應互相襯托出對方和自身的偉大。天安門是木構殿樓,橫亙在有門洞的基台上,紀念碑是石質構建,應堅實穩固地立在地上。
另外,一個高大的台子塞入天安門廣場中,使廣場透不過氣,顯得更加瘦小,顛倒了碑與昌盛的主次關係。所以梁思成主張,在碑身之下,直接承托碑身的部分隻能用一個高而不大的碑座,外圍再加一個近於扁平的台子供人們瞻仰之用,使碑基向四周舒展出去。
總之,這個方案中高大的檢閱台和台座下的3個大洞既與天安門重複,也無實用功能,無論從美學的角度還是從建築學的角度都存在很大問題。
在這裏,梁思成以其對於天安門的審美意蘊的把握,從紀念碑與天安門的相互關係中,確立了紀念碑設計的基本思路,以後的設計,均是按照梁思成的思想進行的。
可以說,這封信是紀念碑設計曆史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理論闡述,是梁思成對紀念碑設計所做出的曆史性貢獻。
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