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決定建紀念碑

●在確定紀念碑位置時,周恩來提議:“將紀念碑建在天安門廣場上。”

●周恩來在致辭中說:“為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建立一個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1958年12月,中央政治局討論國慶工程時決定:廣場正中是人民英雄紀念碑……

● 決定建紀念碑

共和國故事·曆史豐碑

政協會議決定興建紀念碑

1949年8月3日《人民日報》刊載新華社的報道說:

“為國犧牲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工程,在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5周年紀念日正式興工。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除了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重要法律外,還討論通過了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定。

會議在討論決定紀念碑的興建地點時,大家各執其詞,據理力爭。當時,有人主張建在東單廣場,有人主張建在西郊八寶山上,但是,更多的人主張建在天安門廣場。

人民英雄紀念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市雕塑,也不是一個孤立的建築單體,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立,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有著重大的政治象征意義。由此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研究,就必須將其與具有重大曆史文化意義的天安門廣場聯係起來考慮。

興建紀念碑涉及的問題很多,首先一個就是確定城市中心究竟在什麼位置。

有關城市的中心有兩個概念,即從地理空間角度確立的城市幾何中心和從政治、經濟等因素確立的城市中心。作為明清兩代的都城,紫禁城不僅位居老北京的幾何中心,也是古代北京的政治中心。

但是,城市中心會因政治、經濟,交通乃至規劃等多種因素影響發生變化和移動,比如遼、金時期,北京的中心在今天的廣安門外;元代則在今天的鍾鼓樓一帶,明、清時期移動到東四、西四和前門,形成三個中心鼎足而立。民國後因長安街打通才逐漸擴大並發展成為今天以長安街和天安門廣場為核心的北京城市中心

解放前,天安門廣場有過多次革命運動的遺跡,有過為震懾來朝臣民而設置的千步廊,中軸線上有貫穿南北的前後共15公裏和橫貫長安街及其延長線約 50公裏的十字交叉軸線,說明這裏就是北京地區中心部位。

城市廣場是為滿足多種城市社會生活需要而建設的以建築、道路、山水、地形等圍台,由多種軟硬質景觀構成的。

位於天安門廣場北邊的天安門,原為1420年建成的。明代皇城的正南門,即承天門,是一座黃瓦飛簷、三重樓、五牌坊式木結構建築,1457年毀於火災。

1465年重修,已大體具備了今日天安門的規模。明末承天門又遭戰火焚毀。

1645年,清順治皇帝下詔重修承天門,1651年竣工,定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廣場,是全中國人心中的聖地。為什麼到北京的人,都要去天安門廣場區走一走,看一看?為的是在那裏體會一種個體與民族血脈相連的感情。作為中國人民舉行重大政治活動和紀念活動的場所,天安門廣場上發生的重要事件成為中國部分曆史的鮮明見證,天安門廣場已經成為一種國家和民族的象征。

這片開闊地帶已不是單一的物質廣場,它是一種精神聖壇,是中國人進行自我確認與感受日漸強大祖國的感情舉行儀式的場所。

因此,北京城的城市中心就是天安門廣場,其地理位置無與倫比地優越。

還有就是,北京城的中軸線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關係極大,這是必須要搞清楚並確定的。

曆史上,從永定門到天安門長約7公裏的中軸線所起的作用,是進入皇宮的必經之路,而進入大清門也就是中華門,則是一個前奏,即引導來朝巨使逐步進入紫禁城中太和殿前的廣場,所以由千步廊所圍合的狹長空間並不是來朝巨使停留的地方,功能是舉行夾道迎送儀式的“禦道”,是一個行進的空間。

長安街交通線即今日的長安街東西軸線,在清代是不通行的,由於東邊的長安左門和西邊的長安右門與邊繞的宮牆一起,隔絕了外部才形成一個以行進功能為主的具有空間過渡性的“T”型廣場。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選址,對天安門廣場格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將清代的政治中心廣場,即太和殿前廣場,轉換為天安門城樓外的天安門廣場。

建國初期,每年“五一”和“十一”兩個節日在這裏舉行慶典。改建前的天安門廣場,在天安門城樓東、西各有一座三座門圍成的橫向廣場,在中軸線上有一個千步廊。開國大典時已形成站隊的傳統,和莫斯科紅場不同,天安門到正陽門相距約880米,紀念碑正好可建在其中,前後各440米。因為原千步廊的序列是先收後放,使來朝的人有層層放寬的懾人氣氛,這個現狀不適應以人民為主的紀念性廣場。

包括故宮文物在內,必須把天安門廣場的環境、氣氛作一個徹底的革新,以適應社會主義祖國首都的精神麵貌。

周恩來提議建紀念碑位置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前期設計中,有一種意見認為最好不要遮斷從天安門向南望的中軸線,這恰恰是忽略了由於開國大典的舉行,一個新的政治中心廣場正在形成,而人民英雄紀念碑將成為這個廣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