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奠基儀式上宣讀碑文

全體代表向人民英雄脫帽致哀完畢,毛澤東走向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宣讀由他親自撰寫的紀念碑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曆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年以來”指解放戰爭;

“三十年以來”指1919年“五四”運動到建國期間,其中所指戰爭包括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一千八百四十年”指1840年鴉片戰爭。

碑文的含義就是分別對三年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最後摧毀國民黨反動統治而犧牲的英雄們,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以及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100多年來在反帝反封建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表示永遠的紀念。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他們英勇鬥爭的勝利果實,他們雖然死了,但是他們的鬥爭精神和豐功偉績千秋永照,萬古長存。

毛澤東的聲音鏗鏘有力,在天安門上空久久回蕩。他的碑文也寫出了,所有生者對英雄們懷念與崇敬的心聲,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爾後,毛澤東跨步向前,執鏟鏟土,投入坑中。

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其他代表們也都一一鏟土如儀。

以紀念碑為中心規劃廣場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舉行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決定:為了迎接共和國的第10個國慶紀念日,要改建天安門廣場,並在北京建設一批公共建築工程,即:萬人大禮堂,即後來的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曆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中國美術館、釣魚台國賓館、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火車站、北京工人體育場,總建築麵積64萬平方米,簡稱“國慶十大工程”。

這次擴建工程中的天安門廣場建築規劃,最突出的一點,是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中心提出了“品”字型、“四”字型等方案,最後綜合以上方案,由毛澤東、周恩來、彭真確定。

1958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國慶工程,正式批準了天安門廣場規劃和施工方案。

改建天安門廣場關係到迎接建國十周年、解決全國性大型會議場所、對人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需要,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曆史意義。

最後審定的天安門廣場規劃方案是這樣的:廣場正中是人民英雄紀念碑,西側為人民大會堂,東側為中國曆史、革命博物館,東西相距500米。廣場南麵拆除了中華門,從天安門城樓到正陽門之間相距860米。廣場由原來的21公頃擴大到44公頃,可容納40萬人聚會。在人民大會堂以及中國曆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的南麵,預留了另外兩座大型公共建築的位置。

國慶10大工程中,天安門廣場的改建無疑是國慶工程的核心。宏偉壯麗的天安門廣場,處於北京的心髒位置,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廣場。

1949年開國大典前,天安門廣場進行了一次整治,立國旗旗杆,移天安門門前的華表和石獅;1950年,拆除東、西3座門;1952年,拆除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將觀禮台改建為永久性建築;1955年天安門廣場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建,拆除了沿公安街和西皮市的東西兩道宮牆,廣場麵積擴展了近一公頃,天安門前的榆槐樹換植油鬆,廣場鋪砌了混凝土方磚。

自1949年到1954年,北京市就天安門廣場的改建陸續做了15個方案,反映當時對天安門廣場的性質、規模,對古建築的處理以及廣場的尺度等都有很大爭論。

毛澤東對天安門的改建表態:改造天安門廣場要反映出我國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特點,氣魄要大,要使它成為莊嚴宏偉能容納100萬人集會的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向彭真指示,天安門廣場要從原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處一直向南拓展,直抵正陽門一線城牆。

1958年12月,中央政治局正式開會討論國慶工程,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出席,周恩來親自介紹天安門廣場規劃設計。

會議通過了綜合設計方案:天安門廣場是一個莊嚴雄偉的政治性廣場,保留正陽門和箭樓,拆除中華門,東西兩側分別為革命博物館、曆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其體形、體量和高度,既取決於建築物本身的需要,也要與廣場的整體性,乃至舊有的古建築相協調。廣場麵積初定40公頃,略呈長方形。

天安門廣場的工程從1959年3月開工至1959年9月結束,僅用了6個月時間。按照這一指示進行的天安門廣場改建,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60米,最終實現的麵積達44公頃。廣場中心幹道長390米,寬80米,可同時通過150列縱隊遊行隊伍,廣場中部可容納40萬人遊行聚會。

這就是當年“國慶十大工程”的核心,即天安門廣場改建的最終格局,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安門廣場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