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討論興建紀念碑的位置時,周恩來提議:
將紀念碑建在天安門廣場上。
他解釋說,之所以這樣提議,是因為天安門廣場有“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同時這裏也是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
周恩來的提議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讚同。
確定了把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立在天安門廣場後,接下來的問題是將紀念碑建在天安門廣場的哪個位置。
在確定位置的時候,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上或放在中華門南麵約相當於現在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也有人主張拆除端門的城樓,將紀念碑建在端門台基上。
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從周代起就有在中軸線上建碑的傳統。看一下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中所處的位置可以發現,與古代天子諸侯宮殿前的空地廣場上碑的位置也十分相近。另外,建國以後,由永定門經前門、中華門到天安門的南北行進由於前門的封閉而阻斷,天安門廣場的行進路線轉向廣場東西兩側的道路,這也使人民英雄紀念碑成為一個由周邊建築圍合的廣場中心,這使得紀念碑的設計,可以向高而挺拔的方向發展。
也可以說,天安門廣場性質的轉換,確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思想和造型方向。
經過反複討論,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通過:紀念碑建在天安門廣場國旗旗座之南,天安門與原中華門門洞的中軸線上,並與天安門與正陽門的距離大致相當。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並於9月30日舉行了奠基典禮,同時通過了紀念碑碑文。
這座為紀念1840年至1949年間為革命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高大塔碑,堪稱中國“第一碑”。
從後來建成後的效果來看,中間留出了寬闊的群眾場地,從廣場北部南望紀念碑,前庭開闊,恢宏雄偉。
在紀念碑建成後,這裏多次舉行全國性的大規模的群眾集會活動,都很成功,證明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確定是深謀遠慮的規劃與布局。
周恩來在奠基儀式上致辭
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等剛參加完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代表們,邁著穩重的步伐,緩緩地,默默地,從中南海的懷仁堂走出,來到天安門外的奠基石碑前。
在夕陽餘輝的照耀下,整個天安門廣場顯得柔和而莊重,時間好像在此時停止,曆史好像在這裏定格,一切都停下勿勿的腳步,等待莊嚴的時刻到來。
在這裏,即將要舉行莊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這是一個虔誠的神聖儀式,也是一個充滿無形潛力的偉大儀式。
在中國人民擺脫屈辱曆史、反對殖民統治的鬥爭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光輝曆程中,中華兒女不屈不撓,英勇奮鬥,寫下了一篇篇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樂章。
為了永遠紀念革命的先烈,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在新中國誕生的前夜,黨和人民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這是個重要的時刻。此時的天安門安靜而肅穆,3000多名首都各界群眾代表早已提前到達現場。
一般奠基典禮,由奠基人鏟一鏟土,投入坑即成,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儀式,顯得格外莊重嚴肅。大家都感到有一種告慰五千年中華曆史、告慰無數革命先烈的沉重感。
毛澤東精神抖擻,麵對全體政協代表,站好立正姿勢,兩手緊貼褲縫,以昂揚的聲調,喊出了符合步兵操典要求的口令。
盡管事前沒有經過任何統一訓練,但大家的行動卻是那麼一致與規範,可見,此時都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支配著大家,那就是虔誠的心。
紀念碑奠基禮儀式,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主持。
隨著,國歌響起: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
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
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
起來!
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前進!
前進!進!!
國歌響徹天安門廣場,餘音繚繞,伴隨著藍天,伴隨著白雲,在天空久久回蕩。
每個人都在心中默默地唱著,唱著,一種潛滋暗長力量注入了每一個人的熱血。
0
18時整,林伯渠秘書長走向前,莊嚴的國歌樂曲聲中,他充滿感情的聲音宣布:
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禮儀式現在開始!
接下來,周恩來代表主席團走向前,麵向參加儀式的同誌們,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致辭:
我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建立一個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現在,1949年9月30日,我們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外舉行這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
這時,全體代表都向人民英雄脫帽致哀。大家低垂著頭,一分鍾,兩分鍾……時間好像凝結了一樣,它濃縮了五千年的中華曆史,凝結了無數革命先輩的心血結晶,在此時此刻,都化為了中華民族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