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發生一百周年,也是其濫觴和先聲四川保路運動發生一百周年。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重大事件,同時也為了紀念首次以文學的形式記錄這一曆史的洪波巨瀾的本土作家李劼人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成都市文聯與李劼人研究學會在2010年初就商議編輯出版《李劼人研究:2011》。這是繼《李劼人研究:2007》之後,與“李劼人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項目”之一即《李劼人全集》相配套的一部學術研究文集,集中展示了專家、學者們在新材料的基礎上,以新銳的思想文化視角推出的一批有真知灼見的研究成果。
本書開首是新發現的李劼人親筆記錄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運動的史料。這是作家為寫作《大波》而采訪當事人留下的筆記和作家本人的劄記,極有史料價值,這對於人們研究四川保路運動的曆史以及它與文學名著《大波》的關係不無裨益。
研究論文是本書重頭。自去年李劼人研究學會向海內外研究者發出征稿信函後,得到了學者們的積極回應,先後收到了數十篇論文,尤其是四川的學者們提交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顯示了四川作為李劼人學術研究重鎮的地位。這部分研究論文在本書中以三大版塊呈現,即:“《大波》與辛亥革命”、“思與辨”、“地方與民間”。
“《大波》與辛亥革命”部分,表達了研究者們在新的曆史語境中對革命、對於《大波》的新思考。《〈大波〉:曆史的情感記憶與傳播》以“個性主體與抽象的曆史主體之間的張力”和“曆史體驗的全息性”為考察點,考察了《大波》對於辛亥革命的記憶;《革命由背景向場景轉換》是兩個版本《大波》的對比研究,並分別給予了評價;《李劼人小說〈大波〉中的時間性和複調性》以新批評的視角論證了《大波》的時間性與複調性;《〈大波〉:從精神到形態的現代敘事》闡述了《大波》的現代敘事模式與手法;《〈大波〉的重寫與李劼人的“二次革命”》則是對新版《大波》的翔實評論;《李劼人“大河小說”中的“現代”》從《大波》的細節入手,考察了作品的現代性。
“思與辨”部分,是學者們對李劼人和他的作品多視角多側麵的研究。《李劼人文獻勘訂雜記》校勘了部分李劼人作品和研究文獻;《李劼人對巴蜀幽默傳統的繼承與轉化》將李劼人放在新文學的背景和巴蜀民間傳統中論述其喜劇藝術成就;《左右之外的舊風度》從曆史格局和漫長的文學淘洗中比照了李劼人作品長久的生命力;《論李劼人晚期的西方理想》從改寫的“三部曲”中窺見到作家對西方理想的認同;《認同與思辨》是對數十年來李劼人研究的研究與梳理;《“然而,事情卻有點奇怪”》從市民文化的角度揭示作家受冷落的的原因;《李劼人、巴金、郭沫若文學思想比較》是對三位川籍作家的對比研究;還有部分論文則從曆史真實或語言學的角度展開了對李劼人作品的微觀研究,如《〈死水微瀾〉的曆史“反敘述”》《張力與遮蔽之間》等。
“地方與民間”部分,旨在闡述李劼人對於地方文化的貢獻。《論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第三個中心》論證了成都之所以能夠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的緣由;《五四時期成都的域外專電》論述了五四新文化、尤其是五四運動在成都的發生、發展過程;《論李劼人的實業思想與民生公司》是對李劼人企業文化思想的新認識;《〈同情〉:一種被忽略的現代體驗》《李劼人的巴黎書寫及其文化心理》均是對中篇小說《同情》的研究解讀;《李劼人對地方文獻的貢獻》則從李劼人的收藏與創作中看到了作家對本土文化的巨大貢獻。
“追憶”部分,彙集了李劼人生前好友與部分的活動當事人以及李劼人親屬的回憶文章,是研究其生平與文學創作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其中有兩篇同名的《憶李劼人》,劉大傑回憶了他與李劼人的交往瑣事,從生活的側麵反映了其性格的某些特征;老友張秀熟則對李劼人的生平與文學成就都有精彩的評論。李眉的《回憶我的父親》,還有《李劼人與嘉樂紙廠》《四川的方言》《李劼老與川劇〈臥薪嚐膽〉》,均是作者的親聞、親見;《美味救世》是日本學者對李劼人的研究,有資料稱該譯文發表於《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二輯,但編者詳細查閱後未見此文,故今重譯並刊載。
“前沿”部分披露了於9月底麵世的《李劼人全集》編輯過程中的諸多信息。《讀李劼人譯法國小說》,是法國漢學家、《李劼人全集》特約法語編委魏簡校閱李劼人作品的感悟,從中可見李劼人譯文對於當代西方學者的意趣。《大河婉轉過兩曲 天地到此更寬闊》是四川文藝出版社編審、作家林文詢在審讀《李劼人全集》時首次讀到1937年中華書局版《大波》時的驚歎與見解;《李劼人全集工作日誌》是主編曾智中整理的“全集”編輯過程中與諸位學人信函往來節錄,從中可見編輯工作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