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論文均經編委審閱。總的看來,內容紮實而厚重;學者們視野開闊,觀點新穎,既有對以往研究成果的集成,又有新的開拓,應該是李劼人學術研究漫漫長途上一具有新的標誌意義的路碑。
本書之順利出版,得益於各方麵的支持。成都市委宣傳部多年來一直十分重視李劼人研究工作,市文聯則一以貫之地在多方麵給予扶持;李劼人先生的親屬李詩華女士、李劼人故居博物館在資料方麵也給予了大力協助;李劼人研究的專家、學者們更是不吝賜稿,將自己辛苦的研究心得奉獻與我們;另外,四川文藝出版社領導黃立新、胡焰對本書高度重視,責編張慶寧老師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謹表達我們誠摯的謝忱!
編 者
2011年9月6日
1?由彭光烈口述,李劼人記錄,手稿,毛筆書寫,較淩亂,多塗抹圈改,無標點,似為邊談邊記。由尤徳彥整理並酌加標點,標題係原題。原件不署時間,戴執禮《四川保路運動史料彙纂》(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23,1994年6月初版)第五卷第十四章載有此文,隻是文字出入較多,該書編者雲:“李劼人先生一九五四年間重寫《大波》時,曾與編者多次往來,於我處借閱未出版時的拙編《四川保路運動史料》全部稿件……《彭光烈談話節略》等,亦即於是時為李劼人先生所提供。故此件及後數件寫書信的時間,也當為一九五四年前後。”彭光烈(1883-1956),字直先,四川雙流人。1904年考入四川武備學堂,畢業後任四川陸軍小學堂教官,加入同盟會。後曆任第三十三混成協部隊官、六十七標三營管帶官、十七鎮五十八標標統。辛亥革命後曾任北洋政府陸軍中將、將軍府將軍,為重要的川軍將領。1949年冬,率雙流參議會及機關法團通電宣布起義,後安排在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工作,1956年在成都病故。
2?一般寫作“鳳凰山”。下同。 ——編者注
3?此脫一“督”字。下同。 ——編者注
4?此脫一“人”字。 ——編者注
5?此脫一“人”字。 ——編者注
6?此脫一“軍”字。 ——編者注
7?似應為“群逆”。 ——編者注
8?應為“良”。 ——編者注
9?此六字疑應置於本段“征得像片後”之語後。 ——編者注
10?應該是“複”。 ——編者注
11?此四小字,完全不可辨識。 ——編者注
12?此小標題為清晰眉目,由編者所加。 ——編者注
13?此與史實出入,或係記憶之誤。 ——編者注
14?同“矛”。 ——編者注
15?原稿作“付”,徑改。下同。 ——編者注
16?本文由彭光烈口述、李劼人記錄。 ——編者注
17?秦載賡在九月十九已於井研犧牲,其弟秦省三統其眾,秦省三在四川軍政府亦無任標長之事,或係記憶之誤。 ——原編者注
18?據李劼人手稿整理,標題為編者重擬,原題為“一九五六年十月七日 晨 王蘊滋口述”;原件無標點,由編者酌加。王蘊滋,即王蘊茲(1891-1972),四川崇寧縣人。早年入四川師範學堂,在校加入同盟會,1911年投入保路運動,任學生軍分隊長兼川西同誌軍第一、第二軍參謀。 ——編者注
19?袍哥用語,打招呼。 ——編者注
20?此處所述與王蘊茲《自傳》所述稍有出入。 ——編者注
21?這是李劼人為寫作《大波》而作的劄記,原件係小紙片,大小不一,以毛筆隨手寫下,無標題,無標點。由曾智中整理,酌加標題、標點、注釋,並試歸類、排序。 ——編者注
22?原文如此。 ——編者注
23?原文如此。 ——編者注
24?原文如此。 ——編者注
25?輕率懦弱。 ——編者注
26?通常作“願樸”,敦厚樸實。 ——編者注
27?本名李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導、副院長。
28?唐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