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王守經,用小車往地裏送糞,車襟往脖子上剛一搭,忽然想起“車襟”兩個字怎麼寫呢?就趕緊去問輔導員。
像這樣,在生產過程中勤學勤問的例子,在學員中不勝枚舉。
高家柳溝村團支部創辦的記工學習班,大大鼓舞了該村未參加合作社的互助組和其他群眾。
秋後,紅旗社擴社時,有110戶參加了合作社。
通過這次學習,迅速提高了青年社員的文化水平。參加學習的200多名青年中,有63人能當記賬員,4人能擔任會計助手。其他的學員,也基本上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1954年秋,《山東青年報》在第一版,登載了高家柳溝青年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的事跡,並同時發表了大眾言論。
1955年春,《人民日報》全麵介紹了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的經驗,並登載了他們自編的各種識字課本。
《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也就此進行了大力的宣傳。
1955年秋,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對該村辦學的經驗拍製了新聞紀錄片,放映後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1955年12月,毛澤東對收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的《宮南縣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的經驗》一文寫了按語。
按語說:
這個經驗應當普遍推行。列寧說過:“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內,是建成不了共產主義社會的”……
第一步為了記工的需要,學習本村本鄉的人名、地名、工具名、農活名和一些必要的語彙,大約兩三百字。
第二步,再學進一步的文字和語彙。要編兩種課本。
第一種課本應當由從事指導合作社工作的同誌,幫助當地的知識分子,各就自己那裏的合作社的需要去編。每處自編一本,不能用統一的課本。這種課本不用審查。
第二種課本也應當由從事指導合作化工作的同誌,幫助當地的知識分子,根據一個較小範圍的地方的事物和語彙,加上一部分全省和全國性的事物和語彙編出來,也隻要幾百字。
第三步,由各省、市、區教育機關編第三種通常應用的課本。
山東宮南縣高家柳溝村的青年團支部作了一個創造性的工作。看了這種情況,令人十分高興。
教員是有的,就是本鄉的高小畢業生。進度是快的,兩個半月就有100多個青年和壯年學會了200多字,能記自己的工賬,有些人當了合作社的記賬員。
記工學習班這個名稱也很好。這種學習班,各地應當普遍地仿辦。各級青年團組織應當領導這一工作,一切黨政機關應當予以支持。
當時,毛澤東的批示,迅速在全國傳開,各地紛紛派人來高家柳溝村參觀學習。
《人民日報》等新聞單位,也對批示作了充分的宣傳報道。
1955年以後,全國先後有29個省、市、自治區和若幹縣市派員,來高家柳溝村進行考察學習。
隨後,各地紛紛仿效他們的做法,辦起了各種農業夜校和工人夜校,這對促進全國人民的文化學習,推動農業合作化運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