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次掃盲高潮8
山東首創記工學習班
在全國興起的一片掃盲的熱潮中,許多地區都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逐步摸索出適合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
而山東省宮南縣高家柳溝村的掃盲實踐經驗,則引起了毛澤東,乃至全國的普遍關注。
1954年,山東省宮南縣高家柳溝村,為了適應農業合作化的需要,辦起了識字學習班。
識字班按記工需要進行教學,較好地解決了農業社記工員缺少的困難,開了全國掃盲運動的先河。
高家柳溝村是個有300多戶人家的山村。過去,這裏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使得這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山村變得愈加貧困。
由於這裏長期遭受經濟上的壓迫,造成文化上也很落後。全村隻有9個人識字。社內找不到記賬員,團支部就從青年中挑選了7個識字的人,充當記賬員。
由於他們識字太少,大多數人連社員所投資金、肥料、農具、出工幹活的人名、地名、分工都寫不出來,隻好用畫圓、畫杠來代替。時間久了,就是圈、杠也無法分辨,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堆糊塗賬。
根據這種情況,該社團支部向紅旗合作社社務委員會,提出了組織青年學文化,解決社內記賬員問題的建議。但是,開始並沒有通過。
他們說:“現喂的雞不下蛋,文化班白搭工夫、白熬油。”後來,在黨支部的支持下,社委會采納了他們的意見。
於是,青年團支部首先組織該社的26名團員青年,辦起了農民夜校,創立了記工學習班。
記工學習班的學習形式,采取集中學和分散學相結合的方法。他們以生產隊為單位,劃分了學習小組,聘請了4名高小畢業生擔任業校教員。
開課的時候,因為沒有課本,團支部也不知道學什麼好,就和教員商量,先學“今天晚上開學了”7個字,以後又連續學了“識字班”等幾個字。
有一天晚上,記賬員高維科說:“我上了幾年冬學,不認識幾個大字。這樣學,什麼時候能學會記賬呢?”
團支部覺得他的話有一定的道理,於是就召集教員和學員進行商量。大家一致認為,必須把學習內容和當前合作社的記賬需要結合起來。
因此,確定了先從社員的姓名學起,然後逐步的學到土地座落、各種農活和農具的名稱,再學各種數字和記賬格式等。
在學習中,他們一直堅持學以致用,“做什麼,學什麼”。例如,初春的時候,各社正忙著春耕和送糞,他們就學習了“耕地”和“送糞”等字;當捕打紅蜘蛛的時候,他們就學習了“紅蜘蛛”等字;當社員深翻地的時候,教員就教“深翻地”3個字。
為了保證經常不斷地進行學習,晚上學員集中起來由教員上課,每隊有一個輔導員,白天就下地輔導。
經過兩個半月的學習,參加學習的115個青壯年,有19個能當記賬員,有92個能記自己的工賬,不能記賬的隻有4人。
高家柳溝團支部創辦的記工學習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解決了社內缺少記賬員的困難。因此,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得到了改善,以前那種夜裏熬眼、賬目紊亂的現象,基本上得到了改變。
許多家長看到學習管用,都積極動員自己的孩子參加,並給他們買石板、鋼筆等學習用品。學習班也得到了合作社的積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