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次掃盲高潮7

北京開展掃盲教育

在全國各地紛紛進行成人大掃盲的形勢下,北京也進行了轟轟烈烈地掃盲運動,紛紛舉辦掃盲班和業餘學習班。

如北京市郊的石景山區的掃盲教育,就是根據1952年全國推廣的祁建華創造的“速成識字法”開展的,掃盲教師主要是:

1、受過基礎訓練的成年人;2、小學教師;3、小學高年級學生;4、解放前畢業的大學生等。此外,還有請解放前的私塾先生為掃盲教師。

教師在進行識字教育前,接受政府組織的集中訓練。在集訓中,主要就掃盲教育的意義及其他注意事項進行教育。

然後,根據學生現有水平,編成不同水平的班級,即初級、中級、高級。

授課場地除了小學校的教室外,大一些的村子還利用村裏的辦公室。因為學校正好趕在冬季開學,所以人們將其稱之為“冬學”。在第二年開春後又改為“民校”。晚上授課l至2個小時。

參加學習的學員,全部都是年齡在20至30歲的農民,女性所占的比率較大。

識字班的學員們經過3至4年的學習,高級班的畢業生並不很多,大多數都在初、中級水平。學習比較好的後來都成為農村幹部。

他們中的年輕者,經過考試,有的從事出納和會計工作,也有少數人繼續學習,再升入高一級的學校進行深造。

姬風琴,當時隻有20多歲。在解放前,她隻上了半年學。

1951年,姬風琴參加了政府組織的掃盲班。姬風琴白天在田裏幹活,晚上在掃盲班學習一、兩個小時,星期天全天都上課。

剛開始上課時,還沒有教材,後來才用了課本。經過3年的學習,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都畢業了。

初級班和中級班的畢業考試,隻考“閱讀”和“聽寫”。高級班的考試是在考卷上作筆答。畢業後,在農業合作社裏做信用社的會計工作。

劉玉田,當時27歲。在參加識字班之前,他鬥大的字不識一個。1952年,劉玉田參加學習。冬天每天學習1至2個小時。

老師有40多歲,以前是農村的私塾先生。

初級班使用500個字編寫的課本,中級班用1000字的課本,高級班的考試是有作文的考試,如寫信等。

劉玉田在高級班畢業後,擔任農業合作社的副主任。

後來,經過劉玉田的勸說,有個年輕人也參加了掃盲班的學習,畢業後升入初中,成了工廠裏的一名工人。

王玉民,當時上學是有30多歲。解放前,王玉民根本沒有上過學,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1952年,王玉民參加識字班,每天晚上學習1至2個小時。老師是村裏小學的女教師。

當時,王玉民由於年齡較大,家裏的活計又忙,經常缺席,因而初中沒有考上。

掃盲班畢業後,多數人都告別了農民生活,去從事其他的工作,其中有很多是從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

因此,掃盲教育被人們普遍所接受,並產生了相當的效果。

理由是:

由於根據水平分班進行掃盲教育,並進行長達3至5年的時間學習,學習內容的加強鞏固,必然要與其成果聯係起來。

在當時有文化的絕對人數還很少,達到小學畢業程度水平的人,就可以成為幹部、會計。因此,脫盲得到廣泛地積極響應。

在全國各級政府的組織下,農民業餘教育蓬勃地發展起來。

到1954年,參加業餘學校學習的農民達到2330多萬人。

此後,中央政府把掃盲工作,作為農業合作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給予了相當的重視,並有組織地加強了領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