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次掃盲高潮6
掃盲配合合作化運動
為了配合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央對掃盲工作,製定了學習文化要為合作化服務的總體工作方針。
各級政府從本村、本鄉的實際出發,經過和群眾商量,製定出掃盲規劃,力爭把整個過程放在合作化的規程之中。
當時,各級地方統一安排生產、學習、開會的時間。有些地方規定,評分記工在地頭做完,不占學習時間,學習文化課、政治課,以及何時召開黨團會議,都作了具體的時間安排。
當時,尤其強調對農民識字課本的編寫,比較流行的是“識字記工課本”,從農民自己的姓名學起,然後學土地的名稱,各種農活、農具和牲畜的名稱,以及記賬格式。
由於學習貼近農民的日常生產,所以僅用兩、三個月的業餘時間,就可以使農民初步掌握記賬、記工的本領。
為統一領導掃盲工作,各地還成立了掃盲協會。
而“以民教民”的工作方法,則解決了掃盲運動的師資問題。
作為一場群眾運動,單靠正式的教師和正常作息時間的教學,難以滿足在短時間內,全部掃除文盲的艱巨任務。
組建一支掃盲教師隊伍,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一方麵,各級政府特別注重業餘教師的培養,並整合了當時的教師資源。
當時的業餘教師隊伍中,有七八百萬是通過掃盲運動,已經識了字的農民,大批投入農業生產的初中和高中畢業生,也是一個很大的力量。
此外,還有100多萬農村小學教師。當時就是號召“發動識字的人教不識字的人,使一切識字的人,包括工人、農民、市鎮居民中識字的人,包括學校教員,高小以上學校的學生、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的工作人員”,都加入到掃盲教師的隊伍裏。
同時,還注意解決業餘教師生活和生產上的困難,教育他們認識到,教人讀書識字是為人民服務的,是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因而是光榮的工作。
1951年7月,翁振華被派往常熟市大義區,擔任農民業餘教育專職教師。
1953年,翁振華被委任為大義區掃盲中心校長,並得到由縣長簽發的委任狀。
翁振華說,掃盲中心校配備一名教導主任和幾個專職教師。這所學校設在農村廣闊的天地裏。
翁振華回憶說:
當時正值土改以後,農民當家作主,在經濟上、政治上翻了身。但農民百分之八九十是文盲,讓農民文化翻身便成為農村的一項重要工作。農民學文化積極性很高,所以辦起了冬學民校。
冬學和民校主課就是識字課、政治課和唱歌課。雖然目的是掃盲,但必須上政治課。農民普遍喜歡唱歌課,沒有唱歌課,冬學民校就辦不起來。
翁振華說,因為沒有教師,就提倡“一字先生”,識字多的教不識字的。
民校的教師統稱群眾教師,每年秋後,在大辦冬學之前,區和縣都要舉行群眾教師培訓。
1953年,中央對掃盲工作提出了“緊緊跟隨和密切地結合農村的合作化運動”。
翁振華回憶:
當時全國推廣祁建華速成識字法,在大義新義鄉試點推廣。它的特點是用拚音做拐棍,強調把課堂作戰場,強調集中思想,像打仗一樣,上好識字課。
縣派駐了20來個專職人員組成的掃盲工作隊,村村搞起了速成識字班。這期間確實摘掉了一批文盲。摘帽後的農民由掃盲中心校長頒發掃盲畢業證書。
1954年,我們在小義鎮辦起常熟第一所業餘中學叫工農中學。桌凳是小義鎮國墅街各界人民讚助的。請小義中心校長等人義務講課,我上政治課。
以後文教局派了一名專職教師,但因學生參軍外出就業等多種原因,學生減少,一年多時間就停辦。
翁振華說:“1955年,中央製定農村發展綱要四十條,其中一條就是要掃除文盲。這樣,掃盲工作得到了普遍重視。
大義區在黨委的重視下,提出4年完成掃盲。我們利用放映露天電影和開會前宣傳掃盲重要性。農村牆頭也寫了不少有關掃盲的標語,掃盲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
同時,還利用白茆鄉下放幹部多的優勢,請常熟縣報編輯下放幹部黃繩之,編寫了一本“三字經”作為識字課本。這本“三字經”收集常用字1647個,讀完“三字經”達到能讀能寫,就達到脫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