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次掃盲高潮5

教育部發出農民掃盲指示

l952年12月,中央教育部經政務院批準,發布《關於開展農民業餘教育的指示》。

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民業餘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

這是當時我國文化建設上的重大任務之一。

《指示》認為,在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方麵,成績還不很大,農民業餘教育亟應加強。

在農村,主要是學習老解放區的經驗,開展冬學運動,利用冬季農閑之機,組織農民識字,學習政府文件、討論發展生產的辦法等項內容。

山東省各地的冬學,一般都是在結合生產實際中進行的。各個地方針對群眾的思想情況,在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開展了生產教育、時事教育,比如土改的政策教育等,解除了群眾的顧慮,使冬學順利地進行。

益都縣劉鎮在剛開展冬學時,群眾都不能接受,認為冬學僅僅是個形式,隻能浪費大家的時間,不會學到多少東西,到頭來還不如在家好好休息。

村幹部得知這一情況後,對群眾進行了耐心細致地講解,並和老師聯係,利用冬學進行土改教育,打通了群眾的思想。

許多農民參加了冬學學習後,生產情緒穩定了,有的還說:“不上學咱們哪能知道這些啊,還是上冬學好啊。”

在一些先進分子的帶動下,更多的群眾參加到冬學中來,冬學開展得紅紅火火。很多地區的村幹部帶頭參加冬學學習,一方麵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麵利用這種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也有利於拉近與群眾的關係。

在冬學的推動下,大家的文化水平不僅提高了,而且更有效地推動了其他各方麵工作的開展。

在冬學的教育推動下,渤海行政區的群眾勞動情緒高漲,各個地區在各項工作中,都展開了友誼競賽。在競爭中提高了生產質量和數量。

在征糧中,幹部們發現了征糧積極分子,立刻在冬學的黑板報上進行了表揚,掀起了征糧的熱潮,從而又快又好地完成了征糧任務。

璐縣垠上村,將冬學與生產自救教育相結合,組織積極分子動員家長製定具體的節約辦法,這種做法影響了全村。全村定出各種生產節約辦法,如救災、搗糞、積肥、拾糞、拉草等。

此外,村幹部將全村人分為幾個小組,開展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賽,學員起帶頭作用,掀起了生產熱潮。

在學員實際行動的影響下,全村有62戶人家執行了節約號召,並發動了社會互濟與自由借貸,又開展了副業與運輸熱潮。

這些工作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推進了整個生產的進行。

為了更進一步使農民業餘學習趨向經常化,使這種季節性的業餘學習,逐步轉變為常年的業餘學習。因而舉辦和堅持農民業餘學校,輔以各種分散形式的和有專人領導的識字班或小組。

凡經過土改,或是農民生活初步改善的老區,首先推行識字運動,並配合時事、政策教育與生產、衛生教育。

教育對象首先著重村幹部、積極分子及青年男女,逐步推廣到一般農民。爭取在三五年內使農村幹部及青年積極分子學會常用字1000字以上,具有初步讀寫算的能力。

參加農民業餘教育初級班或高級班學習,經考試合格者,發給畢業證書,與初小、高小的畢業證書有同等效力。

掃盲運動是建國初,黨領導的主要是麵向社會下層的群眾運動。其賴以發生的社會背景、當時的社會條件,以及它所麵對的對象,決定了它具有統一而又靈活多樣的特征。

在農村開展大掃盲,必須符合農業生產實際和農民生活需要。為此,各級政府根據農村實際,結合農民生活,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成人大掃盲。

在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中,山東省福山縣高瞳鄉湧現出一位雙目失明的好書記,他叫劉元林。

劉元林的家鄉在山東省福山縣高瞳鄉愛國農業社,這是一個偏僻的山村,有389戶人家,1676人,青壯年41人,其中文盲半文盲20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