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該村陸續掃除文盲83人,百日奮戰以後,又掃除文盲114人,非文盲已達531人,占青壯年總數的982%,基本上變成了無盲社。

這一切,無不浸透著黨支部書記劉元林的心血。

劉元林小時候家裏很窮,5口人隻有九分地,父親常年給地主家扛活,一家人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

為了改變家庭的命運,父親咬著牙讓劉元林念了3年書,但貧困的家境最終沒有圓了劉家的“文化夢”。

輟學後,劉元林像許多老輩人一樣闖了關東。最初,

他到大連的一家飯店裏做工。1947年,劉元林響應黨的號召,參軍保家衛國,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1948年,在周村戰役中,劉元林不幸負傷,雙目失明。在部隊首長的關心下,在1949年,劉元林光榮的複員,回到家鄉。

1950年,村裏改選村黨支部,劉元林當選為支部組織委員。1952年,村支部書記調出工作,上級黨委委任他擔任黨支部書記。擔任黨支部書記以後,劉元林就考慮怎樣改變村裏的落後麵貌。

當時,上級號召辦冬學,劉元林認為這是個好辦法。組織群眾學習有兩方麵的好處:一是不用召集開會,通過民校組織,就可以貫徹生產工作和黨的方針路線;二是通過學習,既提高群眾文化水平,又能提高政治覺悟。

因此,劉元林就下定決心克服一切困難,把民校組織起來。

初成立時,因群眾思想基礎差,冬學不容易被他們所接受。經過劉元林的多次發動,隻有70多人入了學,學習一周,學員就僅剩一半了。

劉元林根據實際情況分析,認為要想搞好民校,關鍵在於民師,因為他們是辦好民校的主要力量,也是村幹部的有力幫手。

所以,劉元林首先從加強民師的思想教育入手,對他們采取集中和個別相結合的教育方法,進行了思想教育,還經常在團員大會上講解教人識字的光榮,使民師有了教書育人的自豪感。就這樣,民師的思想有了提高。

在提高思想的基礎上,劉元林又和民師研究具體分工,民師負責好好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他則負責保證出席人數,上政治課。

每天上課前,劉元林就來到民校,民師點完名後,他聽到缺誰就去叫誰。連續叫了兩個周,人才逐步來齊了。

由於劉元林雙目失明,去逐戶叫學員時經常跌跤,有時把腿、頭都碰破了。

有一次,在大風大雪的夜裏,劉元林和民師研究工作到深夜,這時大雪已經鋪滿了道路。在回家的路上,劉元林迷失了方向,走著走著,走到村外去了。

他在村外雪地上摸索的時候,又跌進路旁約一米深的小溝裏。他心裏又急又躁,雙手扒雪上來,出了滿身的大汗。

劉元林在雪地裏仔細地摸呀摸呀,終於摸到了村西頭向南彎彎的大槐樹,才辨明了方向,摸索著回到家裏,手腳都凍麻木了。

鄰居們看到他工作有困難,也都可憐他,嬸子大媽們也常常勸他說:“元林啊!你在革命中是有功的人,上級還會餓著你嗎?”但這些話,始終沒有動搖他工作的決心。

由於劉元林經常的挨門逐戶地動員,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後來,大家都能自覺地按時到校,有的不來,學員們也能主動去叫,並能自覺地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

有些學員常說:“你們不上學,叫一個瞎子滿街叫,這是啥良心!”

劉元林用自己的毅力和真心感動了村民,從此民校便逐步地鞏固下來了。

這位雙目失明的退伍軍人,以鋼鐵般的意誌,克服無數困難,領導全村人民開展掃盲。他連續兩次選為福山縣掃盲積極分子代表,四次被選為山東省掃盲積極分子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