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次掃盲高潮4

選拔培訓掃盲教師

1952年,中共中央和政務院決定在全國農村推廣祁建華速成識字法,加快農村青壯年的掃盲進度。

遵照中央、省、地委指示,河北省赤城縣、龍關縣安排在全縣推廣“祁建華速成識字法”,先進行試點。

貫徹中央指示,麵對的首要問題是選拔能夠運用“速成識字法”教學的“掃盲教師”。

1952年7月,蒲遊江在縣城的玉輝完全小學六年級畢業後,正趕上區公所奉令選調“掃盲教師”。

經小學老師推薦,區文教助理和區委同意,蒲遊江於10月3日到縣參加考試。

蒲遊江說,考試由縣師範校長閻尚謨和縣幹部業餘文化補習學校教務主任宋節文,出題並判卷。

各區參加考試的共有60餘人,高小畢業當時算學曆最高的,還有不少初小三、四年級的。

和蒲遊江一起參加考試的同班同學有鞠孝忠、石明月、許善新,還有部隊複員軍人。

蒲遊江說,當時的考題是:你對推廣速成識字法意義的認識?判卷分數未公布。因按60分及格選不夠人數,40分以上的都留下了,不足40分的就讓回去了。

對錄取的人,用20天時間,由縣幹部業餘文化補習學校高小班教師趙文魁,進行“祁建華速成識字法”教學法的培訓。怎樣學注音字母,怎樣運用象形字、同音字等幫助記憶,怎樣學記工分、打欠條和收條、寫書信等。教師先講,然後讓每個學員上講台按教學要求,作示範實習。

培訓結束後,縣文教科安排全縣9個區,先在城關、白草、龍門所、後城試點。

城關是重點試行區,開設掃盲班的村莊是東大村、東關村、南大村、興仁堡、南莊子、雙山寨、郭家屯、黃土嶺、青羊溝9個村。

每村一個“掃盲教師”,也有兩個人的,一人為教師,一個人為輔導員。

蒲遊江被分配在青羊溝村教學。教室是戲樓旁邊的下處,東房3間,外兩間大炕作教室,裏一間是蒲遊江的宿舍。

為了加強對“掃盲班”的督促、指導,區公所還配備了專職掃盲幹部,一區5個人。

區委、區公所還為此給各村發了通知,要求村黨支部、村長全力支持,隻許辦好,不許辦壞。

學員由個人報名,要求是:3個月內不請假、不出門、不曠課。報名後由黨支部逐人審查,按“三不要求”確定入學資格。

尤其是青壯年農民,對學文化要求如饑似渴,報名要求學習的人很多。黨支部批準了30個人,其餘報名的作為第二批。

教學完全按照部隊的作法,每天19時開始上課,學習2小時。一天也不準缺課,一分鍾也不能遲到。

因為課程是縣文教科統一排好的,7天教注音字母,7天教會拚音,然後以注音方式教認字,按照印好的課本往下教。

學員缺一天就隔過去了,跟不上,就得需要補課。否則,3個月就完不成掃盲任務。

蒲遊江那時剛17歲,學員大多數是20多歲,還有30多歲的。隻有少數幾個,比蒲遊江年齡小一點兒。但不論誰遲到了,蒲遊江就要批評,還有的學生被罰站。

學員們為了學文化,盡快擺脫文盲狀態,多數人不計較蒲遊江的“死拗”,學得津津有味。隻有少數學員受不了他的訓斥或罰站,有意見。

在縣文教科檢查組去巡導時,有人提出蒲遊江態度生硬,死板。結果,蒲遊江受到了表揚和肯定,認為是嚴格執行了上級的教學規定。

由此可知,其他“掃盲試點村”也一定是這樣,一區最好的村就是東大村。

掃盲班就這樣嚴格地辦了冬季3個月。春節放假時,第一期課程學完。經考試,及格的發給縣文教科統一印製的“掃盲結業證書”。

第一批掃盲任務算完成了,效果還不錯。當時農村辦互助組、農業社,急需識字人記工分、記賬、看農藥說明。掃盲班結業的學員,基本上可以應對上述一些燃眉之急,也有的人當了農業社會計。掃盲教育成績顯著。

李佩英是山東省昌樂縣平柳鄉李家木莊村的民師,在掃除文盲運動中,她帶領偏僻山莊的群眾積極學習文化,將家鄉變成了文化村。

李家木莊全村有98戶人家,共有549人。解放前,村民在糠菜半年糧半年的貧苦生活中,識字的很少,僅有37個人識字。

新中國成立後,群眾當了國家主人,由於生產生活的需要,因而群眾迫切地要求學文化。

1953年,在黨的領導下。村裏組織群眾常年學習,至1957年冬季,掃除了文盲153名,加上其他識字的人,共有非文盲179人,占青年總數的98%。

社支書李湖原來是純文盲,現在是業餘高中生,社主任李棟是業餘高小生,在工作中他們不用犯愁。

他們都高興地說:“咱們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現在文化也翻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