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次掃盲高潮3

全國總工會發出指示

1952年9月6日,全國總工會發出《關於在工人群眾中推行“速成識字法”開展掃除文盲運動的指示》。

同年的9月23日到27日,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全國掃除文盲工作座談會。

會議討論了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關於掃除文盲運動方針的報告。

與會者一致認為,在廣大勞動人民及工農幹部中掃除文盲,是我們國家實行經濟建設和民主建設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全國勞動人民的迫切要求。

會議指出,開展掃除文盲運動是一項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務。各級領導應以領導曆次革命運動的精神,來領導這一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運動,並須定出計劃,以期在今後5至10年內基本上掃除全國文盲。

同時,會議還指出:為了防止與克服有些地方在推行“速成識字法”時,隻注意快,不注意鞏固,以致速而不成,造成“夾生”、“回生”現象以及過急過躁、草率從事等偏差,必須明確掃除文盲的標準,首先是使不識字者識字,然後求其鞏固。

掃除文盲的標準,就是使文盲半文盲認識兩千字左右,能夠閱讀通俗書報和寫三五百字的短文。

王守鳳是山東省文登縣宋村鄉婦聯副主任、社掃盲協會委員。

1951年,王守鳳高小畢業後,擔任了生產社民師,後又當上文登縣宋村鄉婦聯副主任。

在掃除文盲運動中,王守鳳帶領全鄉婦女,完成了婦女掃盲任務,成為遠近聞名的巾幗英雄。

此前,在一次研究掃盲工作的幹部會議上,支部書記劉德永對王守鳳說:“守鳳,咱村婦女文盲這麼多。這個掃盲任務可交給你了,你要拿出兩手來看看。”

王守鳳堅定地回答說:“看著吧,支書,我一定完成這個任務。”

回到家裏,王守鳳半宿沒睡著,翻來覆去地想,是啊,不掃盲怎麼能行呢?189名青壯年婦女,文盲就是114個。16個婦女隊長,14個是文盲。

王守鳳還清楚地記得,那年布置填一個積幹菜的表,把鞠春蘭難的滿街轉,後來截住個小學生,才把表填上了。

想到這裏,王守鳳感到自己有責任組織婦女同誌們學習。她決心搞出個樣子看看,決不辜負領導和群眾的期望。

第二天天剛亮,王守鳳就穿好衣服,把5個婦聯委員找來了,商量組織婦女學習的事。

大家一致認為,婦聯既要領導婦女生產,也要管婦女的學習。經支部同意,在掃盲協會中以婦聯為主,又吸收了3名婦女隊長和1名民師,組成一個“婦女學習領導小組”,委員們分片包幹。

由於剛開始,大家都沒經驗,王守鳳就又決定各個委員3天一碰頭,及時聽取反映,總結情況,以便研究下一步的工作。

一天下午,王守鳳找來100來個婦女開會。在會上,王守鳳算了4筆賬。

一算舊社會受苦的賬。新中國成立前,他們村有40多條要飯棍,70多人在東北當苦力。婦女群眾受著社會壓迫和家庭的束縛,別說念書,連飯都吃不飽。

二算辦社需要人才賬。當時社裏現有社委、生產隊長9人,農業、水利、果業技術員1人,記賬員26人,飼養員9人,托兒所教養員2人,總共77人。

這些人雖說是高小畢業以上的程度,可是夠高小程度的僅18人,其餘57人有的不足高小畢業程度,有的是文盲,因此嚴重影響了工作。這裏麵就包括很多婦女。

三算沒文化的痛苦賬。張英芝不識字,用豆粒記工賬,半粒當半天,一粒當一天,包米粒當空日。年底算賬差了15分,因此和小隊長吵架,影響了生產情緒。

四算掃盲時間賬。47歲的婦女王本滋,7個月掃除文盲,現在能記賬寫信。如果一天學8個字,半年多點時間,就都能像王本滋那樣。

經過算賬,好些人都表示願意學習,但還有些人猶豫不定。

王守鳳感到這樣做,還不能全部入學。她又以24個積極分子為骨幹,帶動其他文盲入學。這些積極分子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個人思想進步,工作積極。

經過初步教育,她們都表示願意帶頭學習,並願意組織親鄰婦女學習。

會後,她們以串門訪問的方法,組織婦女上學。不幾天,董義芝組織了全隊婦女;張英芝以“滾雪球”的方式,由3個人的組,擴大到4個組12個人。

這時,全村以積極分子為核心建立的5個組,擴大到24個組,文盲全部入學,甚至還有10個超齡婦女參加了學習。

學員有了,誰來教呢?全村僅有23個高小畢業生,這怎麼夠用?於是,王守鳳就冒著風雪,跑到10公裏路的完小去,找到了母校的王校長。

王校長很支持她,答應讓在校的五、六年級學生回村幫助教學。從學校回來後,王守鳳又找到村小學教師,動員了一部分四年級學生,幫助學員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