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後,許多婦女和男同誌一樣,苦戰了3晝夜,修整了大街,家家戶戶洗涮一新。
婦女幹部都說:“自從學習開始,咱村的婦女工作真好做。”
大家也都說:“有王守鳳這樣的領導幹部,誰能不願意學呢?誰能學不會呢?以後什麼工作咱也不怕。”
經過像王守鳳這樣的基層工作者的艱苦努力,農村掃盲運動呈現出令人欣喜的新氣象。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成立全國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任命楚圖南為主任委員,李昌、林漢達、祁建華為副主任委員。
1952年這一年,全國參加掃盲學習的職工有208l萬人,占全國參加學習職工總數的699%,掃除文盲1256萬人。
掃盲運動在取得了很大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忽視質量的冒進偏向。
1953年1月13日到24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在北京召開了各大行政區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會議,提出1953年文教工作的方針是:
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
同時指出:
掃盲工作1952年秋後有點冒進,原因有把掃盲看得太簡單。掃盲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任務,不是三五年而是需要10多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的。
同年2月,全國掃盲工作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掃除文盲工作會議。
會議肯定了掃盲共作的成績,但也指出:
總的說來領導上過分地強調“速成識字法”的作用,計劃和攤子鋪得過大,形成盲目冒進的偏向。
會議研究了“速成識字法”教學上的公式化和要求過高、過急的問題,認為“速成識字法”如果按照地方特點,根據一定條件,加以靈活運用,而不硬搬部隊經驗,還是可以獲得較好效果的。
會議針對工作中的偏向,提出了“整頓鞏固,穩步前進”的方針,要求將掃盲納入正軌,正常開展掃盲工作。
1953年4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掃除文盲工作必須整頓》的社論。
6月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第二次教育工作會議,張奚若部長作報告時指出:
工農業餘教育應著重整頓鞏固,一般地不作發展。
這樣,各地積極采取了“速成識字法”的優點,改進了教學方法,邊教邊鞏固,掃盲質量有所提高。
1953年的掃盲教育,取得的成績更為顯著。
1953年9月16日,郭沫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作了《關於文教工作的報告》。
報告中肯定了1953年全國“常年參加學習的職工有3048萬人,占入學職工總數的549%。掃除文盲357萬人。
1953年11月24日,“中央掃盲工作委員會”發布《關於掃盲標準、掃盲班畢業考試等的暫行辦法的通知》對掃盲工作的指導更具體化了。
在這個《關於掃盲標準、掃盲班畢業考試等的暫行辦法的通知》中,第一次將掃盲對象進行分類,根據對象不同,識字量的要求也加以區別。
例如,對幹部和工廠的工人的要求是,識字量為2000字,能讀懂一般性的書籍和報刊,並能寫200至300字的應用文。
另外,城鎮工人和市民的識字量要求在1500字,其他方麵的標準與幹部和工廠工人的標準相同。
在國家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時間裏,甘肅的江、彰兩縣的教育,也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教育向社會主義教育的過渡,絕大多數教師通過政治思想改造運動,成為了人民教師,學校的教學秩序得到了較好的維持,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順利。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蘇聯教育體製的引進和教學方式的推廣,各類教育充滿生機,教育事業在安定中穩步發展。
除基礎教育外,江、彰兩縣城鄉,分別在1950年、1953年,兩次掀起掃盲教育和職工教育的高潮,有力的促進了工人文化水平的提高。
江蘇省如皋縣的教育,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和扶持下,由單一、低級基礎教育的格局發展,成為基礎教育普及程度較高、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教育體係。
建國初期,如皋縣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學校向廣大工農群眾打開大門”的總方針,一手抓中小學普及,一手抓“掃盲”。
至50年代末,幼兒教育、基礎教育都有了較快的發展。50年代初,如皋商業係統和如皋城鎮為提高本單位、本係統職工素質,還興辦了一些以培訓職工為目的的職工學校。
在全國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職工的文化水平有的大幅度的提高,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