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次掃盲高潮2

祁建華創造速成識字法

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發出《關於各地開展“速成識字法”教學實驗工作的通知》,全國總工會也發出《關於在工人中推行“速成識字法”的通知》。

“速成識字法”是解放軍西南軍區某部文化教員祁建華,在1951年創造的。

祁建華精心挑選1200個常用字,借助注音符號,作為輔助識字的工具,這是一種借助注音字母的輔助作用,利用漢字字形、字義、字音相同與相異的不同特點,來提高識字速度的方法。

這種方法正是毛澤東一直所關注的。早在1949年8月25日,華北大學校長、中國文字改革的堅決倡導者吳玉章,就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地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對吳玉章提出的建議,毛澤東極為重視。毛澤東隨即把信批轉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

在毛澤東的關心下,1949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拚音方案。

祁建華創造的這種識字法,使工農業餘教育在短期內,獲得了大範圍的快速進展。

祁建華在教解放軍戰士學文化時,摸索出一種簡便快捷的教學方法,大體分為:

一是先學會注音符號和拚音,用注音字母作為輔助的工具。

二是大量突擊生字,做到會讀、初步會講。

三是教、學識字課本,同時開展一定的閱讀、寫字、造句訓練,鞏固所認識的字。

1951年,西南軍區在幹部戰士中,試行祁建華“速成識字法”,一般隻要15天就能識字1500個以上,能讀部隊小學課本3冊,能寫200至250字短稿。

某野戰軍采用這一方法,在1952年3月底,徹底掃除了全軍的文盲。然後,全國各地迅速辦起了實驗班。

1952年4月23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舉行頒獎典禮,獎勵發明者祁建華的傑出貢獻。

4月30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出通知,責成各級工會組織展開“速成識字法”的重點實驗工作,要在工農教育中推廣速成識字法。

“速成識字法”滿足了普及掃盲和短時見效的要求,是工農業餘教育中摸索出來的成功經驗。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發出《關於各地開展“速成識字法”的教學實驗工作的通知》,指出:

運用“速成識字法”,將使掃盲過程大大縮短。

在全國範圍內,在廣大的工人農民中間普遍地推行速成識字法,有計劃有步驟地掃除文盲,已是當前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

此後,掃盲運動在全國迅速開展。

東北行政區在5月20日,召開東北三省推行“速成識字法”工作會議,對推行“速成識字法”、開展掃除文盲運動的工作作了進一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