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教育部確定河北省為“速成識字法”實驗區。
在同年的5月、6月,教育部連續發出通報,介紹山西、東北、天津等地推行“速成識字法”開展識字運動的情況。
6月5日,教育部公布常用字表,列出常用漢字。
6月9日至16日,西北區召開工農教育會議,決定在全區普遍推行“速成識字法”。
7月,西南軍區在《人民戰士報》上發表《“速成識字”教學講話》,《人民日報》進行了轉載。
這樣,到8月時,推廣“速成識字法”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熱潮。
經過4個月的努力,在工人中實驗推行“速成識字法”的活動,已在全國各廠礦企業內取得了顯著成效。據東北、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山東、山西、察哈爾、石家莊等地不完全統計,工人實驗班有4368個,參加學習的工人達到258萬多人。
其中,已有很大一部分人經過課堂學習,能閱讀通俗讀物,會寫簡單文章。
1953年參加學習的工人、農民,其中參加“速成識字法”學習的近700萬人。
1952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中央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任命楚圖南為主任委員,李昌、林漢達、祁建華為副主任委員。
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設辦公廳、城市掃盲工作司、農村掃盲工作司、編審司。
到1954年,職工掃盲人數130餘萬,農村掃盲人數850多萬,城市中各類勞動人民掃盲人數36萬。
大規模地掃盲,使一些大城市的工廠職工中基本上消滅了文盲。
在農村中,也出現了一些“文化村”,農民掃除文盲後,精神麵貌也為之改觀。一些農村開始興辦圖書館、業餘劇社等文化娛樂組織,不斷地豐富充實農民的業餘生活。
“速成識字法”還對以後成人教育和小學教學中運用拚音,加快識字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但推行“速成識字法”中也出現了采用突擊的方式,過分強調“速成識字”的作用,方法上機械搬用公式,主觀要求過高等問題。
1952年9月,全國掃除文盲座談會提出要防止克服過急過躁、草率從事的偏向。
1953年春以後,掃盲工作采取“堅決收縮”的方針。
“向工農開門”,大力發展工農教育,在方針和政策上為工農幹部、工農青年及其子女提供入學受教育的機會,為更廣大的工農勞動群眾興辦各種夜校,開展掃盲運動,這一切都構成了新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的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