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次掃盲高潮1

●教育部指出:在廣大的工人農民中間普遍地推行速成識字法,有計劃有步驟地掃除文盲,已是當前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

●張奚若部長指出:“工農業餘教育應著重整頓鞏固,一般地不作發展。”

●毛澤東說:“記工學習班這個名稱也很好。這種學習班,各地應當普遍地仿辦。”

● 第一次掃盲高潮

政務院發布掃盲指示

1950年6月1日,政務院發布《關於開展職工業餘教育的指示》,要求以工廠企業的工人為對象,進行掃盲教育。

《指示》提出:

開展職工業餘教育是提高廣大職工群眾政治覺悟、文化與技術水平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職工業餘教育的內容以識字教育為重點,爭取在三五年內做到職工現有文盲一般能識1000字上下,並具有閱讀通俗書報能力。

為此,全國各地工礦企業,相繼設立了工人文化補習班。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職工就業人數也明顯增加,職工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在此基礎上,各地工會組織積極開展了文化技術教育和文娛體育活動。

在建國之初,工人普遍缺少文化,大多數職工識字不多,他們的技術水平很低。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工會在黨的領導下,配合行政,舉辦了業餘文化補習學校和業餘技術訓練班。

同時,還通過推行師徒合同、技術研究會、技術互助合同,以及先進生產者表演等多種形式,開展群眾性的掃盲活動。

工人掃盲主要是通過上業餘學校的學習,使學員具備初步的閱讀寫作能力,能讀報,能寫四五百字的記敘文和二三百字的說明文,能寫日常應用文。

這一活動的開展,使職工群眾的文化技術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政務院發布《指示》之後,山東省發出《為貫徹執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開展職工業餘教育的指示)的指示》,規定要明確目前職工教育應以工廠、礦山等企業為主,掌握以發展普通班為重點的工作方針。

在公私營工廠、企業中要全麵開展,爭取絕大多數不識字和識字不多的工人都能參加學習;手工業工人、店員要有重點地逐步開展。

1950年9月20日至29日,教育部與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

毛澤東、朱德、董必武、郭沫若等人,以及470名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這次會議,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非常重視這項工作。會議強調,工農教育的實施對象,首先是工農基層幹部和積極分子,其次才是逐漸麵向那些條件具備的廣大工農群眾。

根據教育對象不同,工農教育分為“工廠企業工人教育”、“幹部教育”、“農民教育”三類。

“工人教育”、“幹部教育”、“農民教育”分別由工會、文化部門和教育部門負責。各個部門都設立自己的專門學校。

工會有工人業餘學校,文化部門有工農幹部基礎教育補習學校,教育部門有農民業餘小學和中學等。

1950年,上海煉油廠進行職工政治與文化學習主要是識字掃盲,所使用的教材是《工人政治課本》和《國語課本》。

從當年的9月到11月,均以上大課方式進行,結束時多數人識字200個以上,其中部分職工學會寫便條和建議。

1951年,為響應市總工會號召“提高工人文化素質”,廠工會負責組織工人文化班,在生活區搭了幾間草棚,辦班進行教學,其中設有掃盲班。

業餘教師,是由廠裏大學畢業生或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職工擔任。

1952年初,上海煉油廠工會辦文化班,收80人參加,采用速成識字法教學,每天業餘學習1小時。9月增加1個班。

到1953年,有60餘人參加初小文化學習,分為2個班,從識字開始,到年底已達小學三、四年級程度。

1954年12月,由文盲提高到小學三、四、五年級文化程度的累計有150餘人。1955年就開辦了6個掃盲班。

1951年3月1日,《學文化》雜誌創刊。這是全國職工業餘教育委員會的機關刊物,由教育部主編。它主要麵向識字量不多的職工的閱讀刊物。

在掃盲學習者還不很多的狀況下,政府創辦這樣的雜誌,這本身就說明了對掃盲教育的重視。這種重視並非隻限於形式,而是真正地深入實際地去抓。

這在掃盲教育開始的初級階段,對鞏固掃盲成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