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郎朗:鋼琴要用意念來彈(2 / 3)

如果說《跟郎朗學鋼琴》的第一冊到第三冊都在說演奏技巧的問題,那麼第四、第五冊,郎朗則開始講音樂風格了。“學習音樂,就是學習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我們不可能把德國音樂彈得跟俄羅斯的音樂一樣,我們不可能把中國音樂彈得跟美國音樂一樣,這是因為有音樂語言在裏麵。比如說,聽中國音樂,你能完全感受到它和中國文化連在一起,和我們中國人追求的價值觀、詩情畫意、韻律連在一起。西方音樂也一樣,你絕對不能以我們中國的韻律去彈莫紮特,一定要配合上西方的文化。”這一點對郎朗的影響很深,他至今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出國比賽時,發現外國小孩彈鋼琴,有可能技巧不如中國小孩,但是他對音樂的洞察力以及對音樂語言的掌控非常純正。“所以在第四、第五冊書中,我講了很多關於風格掌握方麵的問題。在學不同風格樂曲的時候,先把注意力放在什麼樣的樂句上。通過不同注意力和不同曲式在每一個釋放點的處理,會彈出完全不同的味道。”

總體來說,郎朗希望大家能往音樂本身去鑽研,通過這些練習,對音樂有更立體的認識。“學習並學好鋼琴沒有捷徑可走,但學習之路應富有想象力,挑戰與成就並存。我編寫這一係列教材的目的,就是為了使鋼琴的教學更加有創造性,從而吸引下一代的鋼琴家們——不管他們在世界的哪個角落!”

琴童家長:“約束”與“放手”並存

隨後,通過網絡微視頻海選出的五位幸運的小琴童,現場表演了舒曼《瘋狂的騎兵》等《跟郎朗學鋼琴》係列叢書中的代表作品。郎朗對孩子們的表演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對每首樂曲進行了細致深入的點評。他的語言風趣幽默,深得小孩子的歡心。“這個能不能再高興一點兒?像隻小兔子一樣,喜悅一點。”“不要有換手的痕跡,完全地、慢慢地挪,音要彈得巨黏無比,像壁虎一樣。”“相同力度的音要換手指,雖然一指神功也挺牛的,特別是在江湖裏麵,但還是得換一換。”講到踏板的用法,郎朗認為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格式,“當你覺得你需要‘濕漉’的時候,你就踏上去;當你覺得‘髒’的時候,趕緊換下來,就像空氣調節器一樣”。在郎朗看來,音樂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能彈得不痛不癢,“你一定要給我留下痕跡,不管是什麼樣的感覺,痛苦還是高興,必須要留下”。台下的小琴童們全神貫注,聽得津津有味。當天第一個上台表演的小琴童愛兒是一個很有靈氣的女孩,學琴兩年半,彈了一首《四小天鵝舞曲》。一開始,郎朗覺得她的“四小天鵝”彈得太重了,“你能不能再跳得優雅一點兒?”麵對郎朗的指點,她很快予以消化、改正,第二遍彈時效果好了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愛兒的媽媽孫晶女士是複旦大學出版社的總編輯。作為一名出版人,同時又是一個琴童的家長,她的教育方式頗為獨特。“和很多其他琴童家長相比,我是比較放手的。愛兒平時彈琴我從來不陪,一天都沒有跟過,所以她每天彈些什麼曲目我都不太清楚。”孫晶女士從不會去強迫女兒練琴,所以愛兒的練琴時間可以說是“非常少”的,每天平均下來也就一刻鍾左右,“但她是自覺去彈的,她會主動坐到琴凳上去彈琴,這十五分鍾她是百分之百投入,是有感覺和體悟的,我覺得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