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郎朗:鋼琴要用意念來彈(1 / 3)

郎朗:鋼琴要用意念來彈

音樂書屋

作者:胡越菲

2015年1月23日下午,聯合國和平大使、國際鋼琴巨星郎朗攜新書《跟郎朗學鋼琴》亮相上海賀綠汀音樂廳,舉行新書簽售會,有近六百名琴童及家長到達現場。這次由上海音樂出版社重磅推出的《跟郎朗學鋼琴》係列共有五個分冊,每冊包括八個單元、二十四首作品,側重鋼琴彈奏的階段性關鍵技術。其中,每首作品都有郎朗親自撰寫的啟發性評語和詳細的演奏指導,包括演奏的指法和音樂表情等,尤其是後麵兩冊,關於如何把握作品的風格,有一些他從美術作品或其他藝術形式中得到的靈感,非常形象生動。

在新書發布會上,上海音樂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費維耀表示,這套書的英文版和德文版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和讚譽,“現在,作為中國人,我們出版了中文版,因此可以說它是一套全球通用的鋼琴家的教材”。這本書在西方出版時是五個分冊,而中文版是做了一個套裝版,將郎朗精心調選的共一百二十首作品融為一體,構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呈現出全新的出版形態。《跟郎朗學鋼琴》係列新書的一版一次在尚未運抵倉庫時,全國的預定量已經供不應求了,這在出版業是不多見的。最後,他熱情洋溢地表示,下個星期,英國菲伯爾音樂公司的總裁將要來上海,商談《跟郎朗學鋼琴》後續係列叢書的出版。“未來,我們會盡量做到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步出版。這樣,作為一個中國的鋼琴家,郎朗的書在中文版的出版上,就不再落後於英文版和德文版了。”

郎朗:鋼琴要用意念來彈

當天,郎朗也和現場的樂迷們分享了他在鋼琴學習道路上的經驗與體會。早在幾年前,就有出版社問郎朗能不能做一些曲集,比如“我們喜歡的作品”這樣模式的教材,或者是把貝多芬奏鳴曲、肖邦作品變成比較有他自己想法的一個版本。“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我們很多演奏家在詮釋作品時,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所謂個性化的想法。”於是他想,能不能做一套教材,把一些他小時候非常喜歡彈的曲子,以及他認為他小時候沒有彈到的曲子,都放在一起。“在這麼多年的音樂學習道路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酸甜苦辣的經曆,肯定不是隻有甜,也不是隻有苦。如果能把我們有過的一些好的記憶放在書裏,同時牢記當時錯在什麼地方,學習中的弊端在哪兒,認識到我們有可能會碰到的困難,就再好不過了。”

郎朗認為,現在學鋼琴的孩子,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從技術上來講,都要比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學生好得多。“舉個例子,上一代人,要想彈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起碼得十八歲以上。但對我們這代人來講,我十三歲就彈‘拉三’了——當然,那個時候彈得一般啊,”郎朗不忘幽默地“自嘲”了一下,“我的意思是,如今,我們的技巧是突飛猛進。但是我小時候,往往是彈大曲子比較容易,彈小曲子有點兒困難。為什麼呢?並不是基礎沒學好,而是我們太快地學習飛躍的感覺,還沒好好學習怎麼行走,這是目前整個社會麵臨的一個普遍問題。”

在郎朗看來,彈一首曲子,練習過程誠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準備的過程,隻要準備好了,就能知道怎麼去練。“其實,鋼琴很多時候是要用意念來彈的,這聽起來很可笑,但確實如此。比如貝多芬奏鳴曲,很多時候貝多芬寫曲子時,都是音彈下去以後寫‘漸強’,你覺得這在鋼琴上能做到嗎?很難做到,但隻要你去想,音彈下去之後怎麼做‘漸強’,有時候還真有點兒那感覺。當然,這需要一點技術,但這技術很多時候也是用腦部來控製的。”對此,郎朗舉了一個“連音”的例子:“彈連音時,要將手指真正地黏在琴鍵上。大家可以想一想壁虎腳上的吸盤,想象你就是一隻壁虎,你的手指就是那個吸盤,你怎麼把你的手指、你的吸盤,黏在琴鍵上,這就是連音。”與之相似的還有“斷奏”——“大家都知道彈斷奏時手指是怎麼樣的,但是要彈出非常美妙的斷奏,可以在腦海中想象一隻非常漂亮、輕巧但又頑皮的小貓。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隻貓的話,你會怎麼跳?”還有,演奏“極弱”時,他會“嚐試體驗極其敏感和悲傷的情緒”,演奏“極強”時,他會“改變自己的心情,一下子調整到非常激動,有時甚至是非常瘋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