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師與家長的向導(1 / 2)

教師與家長的向導

音樂書屋

作者:鍾易非

鈴木鎮一(Shinichi Suzuki)教授是聞名世界的小提琴教育家,他對小提琴初學者的啟蒙教育擁有自己的人生哲學和一套獨創的教學體係。他的教育理念不僅適用於弦樂教學,對其他樂器的教學,乃至整個音樂教育領域都頗有影響。

威廉·斯達爾(William Starr)教授是享有國際聲譽的鈴木教育家,也是美國鈴木協會的創始人之一。斯達爾教授著有多本關於鈴木教學法及其教學理念的著作,《小提琴家鈴木》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持琴,鈴木有自己的觀點。他建議學生首先把琴架在下巴和肩膀之間,然後把頭轉向左邊。最開始,學生應當學習不依靠左手的支撐來持琴。左手臂可以垂放於身體左側,或者搭在右肩膀上。這是一個教授學生如何持琴的好方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夾琴時,左手隻需要輕輕地觸碰琴脖子,而不需要過分用力的感覺,左手隻是起到輔助作用。鈴木指定的夾琴位置,我個人不認為對所有人都適用。對於手臂較短的學生來說,這個位置是合適的,但是對於手臂較長的學生而言,他們可以打開雙肩,把琴再往左邊移動一點,頭也略微向左靠,接著左手自然抬起,輕靠在琴脖子邊上,這樣,整個持琴的動作就完成了。

鈴木用了幾個詞來總結這一持琴姿勢:“鼻子,弦,手臂,腳……呈一條直線。”這種持琴方式同時對運弓“走直”也有所幫助。對於琴和下巴的位置關係,我建議學生可以把琴略微向左邊移一點,而不一定要放在下巴的正下方。在練琴或是演奏過程中,偶爾看一下弦是可以的,但眼睛不要一直盯著弦看。

對於左手手指在琴上的位置、高度以及靈活性,鈴木沒有很詳細地闡述。他隻是提到大拇指的第一關節應當接觸到琴脖子。保爾·羅蘭(Paul Rolland,美國小提琴教育家)在初學者的食指根部關節畫了一個“神奇的X”(圖中X處),告訴他們食指與琴脖子的接觸點在這裏。與之不同的是,鈴木卻是在食指的第二關節(圖中Y處)做記號。

由於大拇指和食指的位置已固定,鈴木的左手持琴姿勢也是相對固定的。但是在我看來,學生根據自己的手指長度及手掌大小來決定大拇指和其他手指與琴脖子的接觸點,會更為妥當。

關於右手握弓的方法,跟羅蘭一樣,鈴木也強調了一個“環形”的重要性,即右手大拇指和中指相對形成的圈。鈴木讓學生先在鉛筆上練習握弓。在學會了如何用彎曲的大拇指和中指拾鉛筆後,鈴木才讓學生開始練習握弓。這時候,右手大拇指不是放在弓根內側(正常握弓時大拇指的位置),而是放在弓杆下方外部,這是鈴木獨創的一種初學者的握弓方式。一開始,我沒有意識到這種很有創意的握弓方式的好處,直到我的學生這麼練習後,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基礎的學生,他們的大拇指都不再那麼僵硬了,而是自然地彎曲了起來。學生也覺得大拇指放在弓杆下方外部時,手最為放鬆。鈴木建議學生用這種握弓方式練習一段時間,使他們習慣大拇指這種彎曲和放鬆的狀態,再把大拇指移回弓杆內部的“小凳子”上。

對於鈴木讓學生在運弓時抬起握弓的食指,以避免養成食指壓弓的壞習慣這點,我持保留意見。個人認為右手食指確實應該放鬆,但刻意抬起食指反而會增加食指不經意的緊張度。我也嚐試過在運弓過程中抬起食指,但食指隨即變得不自然,且右手也隨之變得非常僵硬。我們要牢記初學者對於弓是沒有掌控能力的,抬起食指運弓不僅會給他們增加負擔,甚至會誤導他們對於弓的平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