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師與家長的向導(2 / 2)

鈴木還創造了一種握弓遊戲,即把弓倒過來握,握住弓尖。他在集體課上帶領學生拉奏《小星星》,目標是即使弓倒過來握,也要拉出和正常握弓時一樣的音量。這種握弓方式我也嚐試了幾次,但效果並不太好,我明顯感覺到右手手指和手臂非常緊張。所以這在初學者身上是否適用,需經進一步探究。

鈴木最著名的“母語理論”(一種以借鑒母語學習為方法原理的音樂教學)同樣適用於小提琴學習。他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從早練到晚的自然的過程。許多人問他音樂才能是否是天生的,鈴木覺得不是。他堅信每個孩子在出生那刻起就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所謂的音樂才能在日後也都是可以進一步發展的。

鈴木強調了每天練琴時間的重要性和益處。他沒有給出孩子每天練琴時間的具體長度,但是他的觀點是即使是初學者,也應該堅持每天練琴數小時。他舉了每天練琴五分鍾和每天練琴三小時的例子,得出的結論是雖然兩者都是每天練琴,但是效果卻是天壤之別。鈴木還確信,如果一個每天隻練五分鍾的人想要取得每天練三小時的人的成績,那他將要花費九年的時間,而另一個人隻需花費三個月。我認為,每天長時間的練習對於稍大一些的學生來說是可行的,但是對於年幼的初學者來說真的適用嗎?首先,每天練琴三小時,練什麼呢?其次,家長如何把這三小時分成幾個時段?這兩個問題鈴木都沒有做解釋。在鈴木的理論裏,家長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在小課中,家長應當全神貫注聽講,時刻關注孩子的拉奏,每堂課都必須認真做筆記。在集體課中,家長不僅要觀察自己孩子的表現,同時也要關注其他孩子的演奏,並與其他家長進行交流。在家裏,家長就是老師,特別是對年幼的學生來說,他們不可能記住課上老師講的所有內容,所以家長就要在孩子練琴時扮演老師的角色,把老師課上所講的複述給孩子聽,同時指導孩子正確練琴。

對於集體課,鈴木建議每月一次或至少兩月一次。集體課的很多優勢顯而易見。集體課上讓學生在同伴和家長麵前拉奏,也是為將來在音樂會中演出做準備。看到水平較好的學生拉奏,對年幼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激勵。當然,集體課盡量不要營造過於濃厚的競爭氣氛,但是適當的競爭意識可以促使學生更勤奮地練習,更好地演奏。

鈴木鼓勵學生多多參加音樂會的演奏。“鈴木教學法”中學生的第一場音樂會非常簡單,甚至可以在家裏舉行。音樂會開始了,學生把琴握在身體前方,走到家人麵前,鞠躬,這樣就完成了他們的第一場音樂會。我對於鈴木提出的“頻繁的音樂會經曆”的觀點十分讚同。在他人麵前表演並接受掌聲和鼓勵不僅可以樹立學生的信心,同時也是幫助他們克服舞台恐懼的好辦法。

關於“聽音”(listening)與“讀譜”(sight-reading),鈴木側重於聽音的訓練。他的學生在初學時不看譜學曲子,而是聆聽老師演奏,隨後模仿練琴,“讀譜”則是到第五冊才開始逐步引入。但我個人認為,讀譜應當和聽音同步開始訓練。聽音訓練耳朵,讀譜訓練眼睛,這兩點需同時進行,且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