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車爾尼

賞片評碟

作者:徐家禎

車爾尼,(Czerny,1791-1857),以前有人譯為“采尼”。車爾尼算不算“冷門”作曲家呢?我不知道,但凡是學過鋼琴的人,大概都彈過車爾尼的練習曲吧,這樣看來車爾尼絕對不冷門。但是,要是除了練習曲,再談車爾尼的其他作品——就是那些不作為學生練琴之用而隻供欣賞之用的作品——那麼,我想即使是學過琴的人也不一定能說出幾部來,更不用說純粹欣賞音樂的愛好者了。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車爾尼的音樂又很冷門。

我其實很早就注意過車爾尼的其他作品,當然我注意到的主要都是些室內樂作品和協奏曲,還買過好幾張車爾尼的CD。當然,他的作品很悅耳,很好聽,但是我卻並沒有足夠的激情和衝動想寫一寫這位作曲家和他的作品。

那麼,這次的激情又來自何處呢?來自最近我買到的一張CD:車爾尼的《夜曲》!

不久前,有一位朋友問我是否聽過車爾尼的夜曲。車爾尼的其他作品我一直很注意,然而他的夜曲卻不但沒有聽過,甚至連他有沒有寫過夜曲都從未注意過,更不用說知道這些夜曲已經錄成CD了。

我當即在Amazon網站上找了一下,果然有車爾尼夜曲的CD,而且隻有一個版本,還是全世界範圍內首次錄製的車爾尼全部夜曲作品,共十七首。我連忙訂購,在兩周後收到了這張CD。迫不及待地打開一聽,簡直讓我有“美得使人熱淚盈眶”之感。我沒想到車爾尼竟然有既與約翰·菲爾德(John Field)的夜曲一樣明淨清高,又同肖邦的夜曲一樣溫柔甜蜜的夜曲!於是,想寫一寫車爾尼與他作品的激情就油然而生了。

車爾尼,奧地利鋼琴家、作曲家和鋼琴教育家。1791年2月21日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捷克音樂家庭。“Czerny”在捷克文中的意思是“黑色”。他祖父是小提琴家,同時又是寧波科(Nymburk,布拉格北部小城)市政府的一名官員,父親是雙簧管、鋼琴和管風琴演奏家。車爾尼六個月大時,他家移居波蘭,因為父親在那裏得到了一個鋼琴教師的職位。1795年,因為戰亂,全家又移回維也納。即使移居波蘭和奧地利,他們在家裏也還說捷克語,所以卡爾·車爾尼直到十歲還不會說德語。後來,車爾尼的父親請他自己的鋼琴學生教車爾尼德語、法語和意大利語及歐洲文學。

在音樂方麵,車爾尼絕對是一位早熟的天才。他三歲就能彈鋼琴,七歲就能作曲。在他日後寫的自傳中,有一些關於他兒時音樂創作趣事的回憶:

七歲時,我就能把腦子裏出現的音樂寫下來。這些曲子在結構上大部分都是十分完美的,因為後來等我掌握了和聲與對位法的知識(再回過來看時),也發現這些作品沒有什麼要改動的……

1806年(車爾尼十五歲時——作者注),有一次克魯普赫爾茨(Krumpholz,小提琴家,貝多芬的朋友)把他寫的一段主題拿給我看。使他吃驚的是……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我就把這一主題改編成二十首用鋼琴和小提琴演奏的音樂會變奏曲。雖然我那時並不會演奏小提琴,但我聽過很多首弦樂四重奏作品,所以已經對小提琴的作曲技法十分熟悉了……盡管那時我隻有極少的理論知識儲備,但是那些變奏曲卻完全正確無誤,而且沒有人肯相信這是我在沒有別人的幫助下獨立完成的!

車爾尼的第一位鋼琴老師就是他父親溫澤爾·車爾尼(Wenzel Czerny)。他主要教小車爾尼一些巴赫、莫紮特和克萊門蒂的作品。車爾尼的音樂記憶力超強,據他後來在自傳裏說:“我的記憶力極佳。我能將貝多芬寫的鋼琴曲精確地記住,更不用說去記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了。這是一種天賦,我一直保持到現在。”

卡爾·車爾尼常在家裏開的音樂會上演奏鋼琴。據說有一次,貝多芬也出席了他們的家庭音樂會,車爾尼彈了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貝多芬非常吃驚一個十歲的孩子能把他的作品闡述得如此完好,當場接受車爾尼為他的學生。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車爾尼是被貝多芬和車爾尼父親的共同朋友克魯普赫爾茨介紹給貝多芬的。在以後的三年中,貝多芬免費教車爾尼鋼琴,他就這樣成了貝多芬的嫡傳弟子。車爾尼與貝多芬的“忘年”友誼一直保持到貝多芬去世,車爾尼經常演奏貝多芬的鋼琴曲,還寫過一篇如何演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文章,貝多芬不少鋼琴曲在發表之前都讓車爾尼先校對錯處。

後來,車爾尼又跟隨胡梅爾和薩列裏學琴,也在克萊門蒂來維也納演奏時向他求教。如此說來,車爾尼的幾位導師倒真的都是音樂史上數一數二且“貨真價實”的大師。

車爾尼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在1800年,當時他隻有九歲,演奏的是莫紮特《C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1812年,車爾尼二十一歲,他在維也納為貝多芬的《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舉行了首演。但是,車爾尼並不喜歡公開演出。他在自傳裏坦言自己對鋼琴演奏技巧缺乏信心,雖然他被公認為當時的鋼琴大師。後來,他就漸漸把工作的重點轉到作曲和教學上去了。我想,像車爾尼這樣的“大家”之所以名氣遠不如他的老師貝多芬和他的學生李斯特那麼響的原因之一,或許就是因為他這種不喜在公共場合張揚炫技的性格吧。

車爾尼十五歲就開始教鋼琴了。連貝多芬的侄子卡爾也是車爾尼的學生。車爾尼把從貝多芬、克萊門蒂等老師那裏學來的技巧教給學生,後來他的教學就在維也納出了名。他每天在貴族家庭出入,一天要上十二節課。他的收費高得嚇人,連有的貴族家庭都付不起,隻能中途改換別的老師。

當然,在車爾尼眾多的學生中,最有名的就是匈牙利大音樂家和鋼琴家李斯特了。李斯特九歲就開始跟車爾尼學琴,據說頭幾個月,車爾尼完全不準李斯特彈樂曲,隻許他練音階,以強化傳授給他的鋼琴技巧,最後終於讓李斯特成為了世界一流的鋼琴大師。“維基百科”中文版的“車爾尼”詞條中有如下一段話:

車爾尼在自傳中寫道:“李斯特當時的演奏很不規範,粗糙而混亂;他的即興演奏不具備紮實的和聲基礎,完全憑靈感彈奏。然而,在他的演奏中卻蘊藏著一種天生的才氣。”正是這種難能可貴的氣質,使車爾尼認為此人是可塑之材。車爾尼的精心教授與李斯特的刻苦努力和聰明才智,再加上幾個月的練習,使得李斯特在彈奏克萊門蒂、胡梅爾、貝多芬及巴赫的作品時,車爾尼已無需再去重視他的演奏技巧,而隻著重於讓他了解各個作曲家的寫作風格了。車爾尼不斷給他瀏覽新作品,使李斯特有了一種令人震驚的視譜能力。一年後,李斯特舉行公演,轟動了整個維也納。然而,車爾尼並沒有把李斯特局限在刻板機械的技巧練習中,而是讓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使他成為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鋼琴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