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創業艱難百戰多——漢高祖劉邦(8)(3 / 3)

劉邦當然知道,自己做天下之主,已是水到渠成,但還要故作謙遜地“辭讓”一二:“今諸侯王皆推高寡人,將何以處之哉?”這種政治把戲,大家心知肚明,還要把“勸進”的理由,講得更為動人才好。諸侯王皆曰:“大王起於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又以辟陋之地,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也。大王德施四海,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實宜,願大王以幸天下。”說得何等的光明正大?再不俯允登基稱帝的奏請,好像實在對不住天下各界吏民了!於是,劉邦也就“順其自然”了。

漢五年(前202)二月甲午日,劉邦的登基大典在〖〗水之陽(今山東曹縣境內)舉行。參加開國大典的人員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盧)綰等三百人”,史書還記載了一位參與登基大典的特殊人物——博士稷嗣君叔孫通,他的作用除了“謹擇良日”之外,可能還有設計登基大典的儀式。他的封號“稷嗣君”,可能帶有特別的含義,“稷嗣”,固然是邑名,但是,可以解讀出“稷下學宮繼承者”的嘉義。因為叔孫通是齊地人,又以富於學問而著稱。叔孫通在登基儀式上有其特殊的作用,標誌著懂得儀式、學問的人在轉入政權建設時期,會獲得本來就屬於他們的活動空間。當然,由於戰爭剛剛結束,這場“上尊號、即帝位”的儀式,不可能與升平之世的皇帝登基大典在排場上爭勝媲美,但是它的意義非同小可——自秦末以來的戰亂局麵結束,一個大一統的漢王朝由此誕生。劉邦本人也從秦末的一個小小亭長,從連年戰塵中衝殺而出,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劉邦不愧是一流的政治家。他登基之初發布的詔書、實施的政令,使得天下人領略了他的明君風範。

第一,登基稱帝的當天,劉邦以天子之尊下達的第一個褒封策書,冊封為王的不是跟隨自己轉戰的功臣部將,而是兩位參與反秦之戰卻被項羽忽略了的“蠻夷”之地的君長——吳芮與亡諸(“亡諸”又作“無諸”)。這裏顯示的是主宰天下者的“公正”,與當年項羽分封十八諸侯時的“不公”形成了對比,當然劉邦也沒有忘記恰如其分地譴責一下項羽,提醒天下人在對比中確認新君的功德。讓我們閱讀《漢書·高帝紀》中記載的褒封文書:

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為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其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為長沙王。

故粵王亡諸世奉粵祀,秦侵奪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諸侯伐秦,亡諸身帥閩中兵以佐滅秦,項羽廢而弗立。今以為閩粵王,王閩中地,勿使失職。

劉邦冊封吳芮為長沙王、亡諸為閩越王的高明之處,除了顯示他的“公正”之外,還在力量不足以鎮撫邊遠之地的時候,以封王的形式,表達了朝廷對遠人的恩德,籠絡遠方“蠻夷”的戰略意圖已經形成。

第二,劉邦迅速地為自己的政權選定了首都。由於稱帝帶有倉促行事的色彩,盡快選定都城已經是迫在眉睫,劉邦隻能就近選擇洛陽為都城。以洛陽為都城雖然隻有短暫的兩三個月的時間,在漢初開國的過程之中、在經營東方為主的特定時刻,自然有其意義。

第三,劉邦頒布了“兵皆罷歸家”的詔書。其中對不同身份的人都給予了優惠照顧或安撫。這是結束戰時狀態、轉入和平建設的標誌性文件。

第三,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在與眾臣從容“論功”的氣氛之中,回顧開國征戰的曆史,在褒獎“三傑”的同時,也安慰了其他的大小功臣。正式的論功行賞雖然未及進行,但是,群臣明白了天子的意思——沒有忘記跟隨打天下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