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產國際、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的熱情幫助
陳炯明叛變後,在孫中山處於危難之際,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伸出了友誼之手,給孫中山以熱情的幫助。
孫中山從廣州來到上海不久,李大釗就趕到上海,代表中共於8月23日會見了他,對孫表示支持和聲援,並討論研究了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之問題。
中國共產黨還積極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陳獨秀參加了國民黨改組籌備工作。並任“輔助總理”。
為了推動國民黨改組,1923年11月,中共中央召開了三屆一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推動國民黨改組。
從1923年開始,共產國際和蘇俄通過向孫中山政府派出顧問,以及邀請孫中山派代表訪問蘇聯等辦法,進一步加強對孫中山的支持和幫助。
1923年9月,蘇聯駐中國外交代表加拉罕到北京。經加拉罕推薦,蘇聯政府鮑羅廷任廣東的常設代表,馬林離華回莫斯科。1923年10月6日,鮑羅廷應邀到廣州。10月25日,孫中山正式聘請鮑羅廷為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政治顧問,鮑羅廷立即投入幫助孫中山進行改組國民黨的工作。國民黨的組織法、黨綱、黨章等重要文件都由鮑羅廷起草,孫中山審定。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在幫助國民黨改組上起了重要作用。
@@@二、國民黨的改組和共產國際十一月決議對孫中山製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的影響
1922年7月,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來華。1923年1月26日,在孫、越多次會談的基礎上發表了《孫中山與越飛聯合宣言》。《孫、越宣言》的發表,標誌著孫中山“聯俄”政策的公開確立。
從1922年9月至1923年,孫中山加快了改組國民黨的步伐,召開了多次會議,發表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中國國民黨黨綱草案》、《中國國民黨黨章草案》,到1923年底,國民黨改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
共產國際十一月決議對孫中山製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影響。1923年11月28日,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通過了《關於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決議指出:國民黨領導的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目前正處在建立組織和聚集力量的階段。1911年國民黨進行了反對清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但它未能把反對封建主義的鬥爭進行到底。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吸引農民和城市居民中的廣大勞動群眾加入這場鬥爭。它將自己的計劃僅僅建立在軍事勝利的可能性上。要完成這樣的革命任務,沒有廣大工農和其他階層群眾的參加是不可能的。
決議在肯定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基本精神的同時,也提出了善意的建議。關於民族主義決議強調必須明確提出反帝國主義的任務。“就是國民黨依靠國內廣大的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和工商業者各階層,為反對世界帝國主義及其走卒、為爭取中國獨立而鬥爭。”關於民權主義,決議指出:“民權主義,不能當作一般‘天賦人權’看待,必須看作是當前中國實行的一條革命原則。”“應使其有利於中國勞動群眾,即隻有那些真正擁護反帝鬥爭綱領的分子和組織才能廣泛享有這些權利和自由,而決不使那些在中國幫助外國帝國主義者或其走狗(中國軍閥)的分子和組織享有這些自由。”關於民生主義,決議指出,把民生主義解釋為沒收“外國工廠、企業、銀行、鐵路和水路交通”;把土地分給農民,實行民族工業國有化等等,“才會對群眾具有革命化的意義”。
決議指出:“國民黨應該把全國的解放運動建立在廣大人民群眾支持的基礎上。”應該更多地考慮中國工人階級和農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的巨大作用。國民黨領導的中國解放運動,必將得到工人階級和勞動農民的全力支持。
決議還指出:國民黨“必須同工農國家蘇聯建立統一戰線,以反對帝國主義者及其在華勢力。”這個決議對國民黨改組起了推動作用。
@@@三、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代表共165人,其中共產黨人占14%,他們是陳獨秀、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沈定一(這些都是孫中山指定的)、林伯渠、羅邁、夏曦、張國燾、毛澤東、王盡美、劉伯垂、李立三、瞿秋白、李維漢等。李大釗是大會五人主席團成員之一。蘇聯顧問鮑羅廷和中國共產黨人李大釗等參加了大會的領導工作。大會成立的五個工作委員會中,宣言審查委員會有李大釗、於樹德參加,組織章程審查委員會有李大釗、譚平山參加,組織宣傳委員會有李大釗參加,組織黨務審查委員會有譚平山參加。凡此種種,足見中國共產黨人和蘇聯顧問在國民黨改組,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大會選出的中央委員24人中有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17個候補中央委員中有毛澤東、張國燾、瞿秋白、韓麟符、沈定一、林伯渠、於方舟等共產黨人。這次大會正式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意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大會通過了以反帝反封建為中心內容的宣言和改組國民黨的各項具體辦法。大會的召開,標誌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推動著革命高潮的迅速到來。
對於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共產國際和蘇聯政府表示熱烈的歡迎和崇敬。1924年1月加拉罕致電孫中山,祝賀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電文說:“蘇聯對於中國人民為民族自由與獨立之勇猛奮鬥,表示其友愛之同情。”孫中山複電說:“代表大會熱望獲得各國人民的同情,並向首先表現這種同情的俄國人民表示感謝。中俄兩國人民應當沿著自由和正義的道路攜手並進。”
正在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進行期間,傳來了列寧逝世的噩耗。會場上立即呈現出十分哀痛的氣氛,大會在孫中山的提議下,決定了下列事項:1.電唁蘇聯致哀;2.大會休會三日,以示哀悼;3.廣泛宣傳列寧生平事跡。
2月24日,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了包括軍政工商學警等各界人士參加的致祭列寧群眾大會,孫中山曾手書“國友人師”祭帳一幅,橫懸祭壇上。孫中山和蘇聯顧問鮑羅廷等均出席了這次大會,孫中山致祭文,祭文說:“……君遭千艱,我丁百厄,所冀於君,同軌並轍,敵動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裏,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說,亙古如生,永懷賢哲”。這次對列寧的哀悼,形成一次廣泛有力的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