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共產國際創辦莫斯科中山大學為中國培養革命幹部
共產國際和蘇聯十分重視培養各國革命幹部。將訓練各國共產黨幹部一事,當作一項重要工作。共產國際和蘇聯特別重視對中國革命幹部的培訓。1921年4月,在莫斯科設立了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即東方大學。這是一個專門培養革命幹部的政治大學。學生來自各個民族,除蘇聯東方少數民族外,1921年設立中國班、朝鮮班、日本班等。中山大學未成立前,中共選送的黨、團員都就讀於此。最早去學習的有劉少奇、彭述之、羅覺等人。東方大學的中國學生逐年增加,最多曾達60餘人。1922年時瞿秋白曾在該校任助理教授。
在中山大學建立以後,當時莫斯科的步兵學校、炮兵學校、工兵學校以及列寧格勒的軍政大學,都設有中國班,每班人數由20人至50人。此外列寧學院也有中共學生,分別編入俄文或英文班上課。
@@@一、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創辦,中國派人前往學習
中山大學(簡稱“中大”)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不僅中山大學的名稱反映了孫中山的聯俄政策和中蘇聯盟關係,而且中山大學的成立和關閉還體現了中國革命的高潮和低潮。中山大學為中國革命培養幹部,它是中國革命運動政治鬥爭的一部分。中山大學的中國學生,具有各種政治傾向,學生中既有中國共產黨人,也有國民黨派去的成員,因而它不僅是中國革命政治舞台的縮影,也反映了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的關係。
大批學生去“中大”學習,這在中國曆史上也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在這以前,大部分中國學生出國求學都是去歐洲、美國和日本,中國政府1872年的第一批選派出國的留學生30人是去美國,很少有去近鄰俄國深造的,因為當時的俄國落後。十月革命以後,進步的中國青年向往蘇聯,但是,由於中國政府的阻撓,不能直接前往十月革命的故鄉,直到1921年,才有少數的共產黨人去俄國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而1925年,“中大”創辦後,成千上百個中國人成批地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這不僅是人數的變化,而且當赴歐美留學生帶回“科學”與“民主”夢想時,留蘇學生帶回的卻是一個救國綱領。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共產國際和蘇聯政府為紀念孫中山逝世加快了建立中山大學的計劃。鮑羅廷於1925年10月7日,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66次會議上正式宣布建立中山大學。在這次會議上,鮑羅廷還建議國民黨派學生去中山大學學習,這個提議獲得了通過,並且成立由譚延、古應芬、汪精衛組成的選拔委員會。鮑羅廷擔任這個委員會的顧問,這個委員會建立後立即在廣州、上海、北京、天津著手選拔學生。
選派學生去俄國學習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各地。僅廣州一地就有100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選拔考試。經過考核,選拔委員會選拔了350名學生,學生的分布如下:廣州180人;黃埔軍校10名;湘(湖南)、滇(雲南)軍校各10名;上海50名;京津50名;鮑羅廷推薦20名。(鮑羅廷推薦的大多數是國民黨要人的子弟),廣州學生中90%是國民黨員。上海和京津地區選拔的學生則多數是共產黨員。
@@@二、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概況
1925年秋中山大學開學,校址在莫斯科的沃爾洪卡大街16號,是一座四層的樓房。樓房前麵是校園,有許多樹木。左邊是排球場,後邊是籃球場,冬天可改成溜冰場。全樓總共約有100個房間。餐廳在一樓,圖書館、教室、學習室、辦公室設在二、三、四樓。
為了不讓帝國主義掌握有關情報,而且當時中國除廣東以外還處在軍閥統治之下,“中大”的活動很少見報。
開學典禮的那一天,大廳披上了盛裝,列寧和孫中山像分別懸掛在大廳兩側的兩國國旗之下,共產國際執委會的代表和蘇共中央委員會代表出席了開學典禮,托洛茨基主持開學典禮。
中山大學從1925年建立到1930年結束的5年中,先後有過三位校長。
第一任校長是拉狄克。他在1925年至1927年任莫斯科中山大學校長。拉狄克講授過《中國革命運動史》。這是中山大學很受歡迎的一門課,他每周講兩三次,每次講三小時。拉狄克用很多時間研究中國問題,在中國革命問題上他的觀點基本上和托洛茨基一致,但在很多政策和策略上和托洛茨基有分歧。拉狄克支持托洛茨基是他失去校長職務的重要原因之一。
拉狄克1885年出生於波蘭,在克拉科夫大學和伯爾尼大學畢業。他在那裏參加了德國共產黨成立大會。1919年1月起義失敗後,他被捕和囚禁。1920年1月,他被準許回到蘇聯。3月,成為共產國際的書記,開始擔任重要職務。1920年7月—8月舉行的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他作了關於工會問題的報告,並被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9月,他和季諾維也夫領導了在巴庫召開的東方民族代表大會。在1921年2月成了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委員,並幫助籌備在6月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他作了關於共產國際策略問題的報告,並再次被選進共產國際執委會和主席團。在11月召開的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他提出了幾個報告,1923年4月,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他最後一次被選為中央委員。6月,共產國際執委第三次全會上,他作了關於國際形勢的報告。
1923-1924年,因支持托洛茨基反對派,於1924年6-7月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上,受到批評並撤消了領導職務。在1925年3-4月舉行的共產國際執委第五次擴大全會上,一個專門反對拉狄克、布蘭德勒和塔爾海麥的決議案被通過。共產國際任命他去領導中山大學,1927年12月舉行的俄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他被開除黨籍,1936年判決十年徒刑,在被放逐後,於1939年去世。
中山大學第二任校長是米夫。米夫年輕,經驗不足,在“中大”普遍不得人心。他不上課,他隻和少數俄語流暢的人保持接觸,他在“中大”建立了中國問題研究所,專門研究中國革命問題,撰寫中國革命論著。1929年,米夫要求辭去校長職務。
米夫原名費爾曼,1899年出生於俄國烏克蘭。1917年11月以後,在共青團中活動,俄國國內戰爭時期,在紅軍中擔任政治工作,內戰結束時,他是一支紅軍部隊的政治委員,爾後,他進入訓練布爾什維克幹部的高等學校學習,1921年畢業於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大學。1925年秋擔任中山大學副校長。1927年2月6日,受聯共(布)派遣領導一個宣傳團到達廣州、上海、武漢訪問,並出席了中共五大。1927年返回莫斯科,1928年他代替拉狄克擔任中山大學校長,從這年3月起同時擔任共產國際東方部副部長至1935年12月止,他出席了中共六大,並參加了大會文件起草工作。他還參加了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他和布哈林、羅佐夫斯基代表俄共(布),在委員會上負責起草關於殖民地國家革命運動的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