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此,在目前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黨員留在國民黨內是適宜的。
四、但是,這不能以取消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麵貌為代價。黨必須保持自己原有的組織和嚴格集中的領導機構。中國共產黨重要而特殊的任務,應當是組織和教育工人群眾,建立工會,以便為強大的群眾性的共產黨準備基礎。
在這一工作中,中國共產黨應當在自己原有的旗幟下行動,不依賴於其他任何政治集團,但同時要避免同民族革命運動發生衝突。
五、在對外政策方麵,中國共產黨應當反對國民黨同資本主義列強及其代理人—敵視無產階級俄國的中國督軍們的任何勾搭行為。
六、同時,中國共產黨應當對國民黨施加影響,以期將它和蘇維埃俄國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進行反對歐洲、美國和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
七、隻要國民黨在客觀上實行正確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就應當在民族革命戰線的一切運動中支持它。但是,中國共產黨絕對不能與它合並,也絕對不能在這些運動中卷起自己原來的旗幟。
綜上可見,共產國際不僅十分重視並製訂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反帝統一戰線的理論、策略,回答了有關統一戰線的問題,而且具體地幫助中國共產黨確立國共合作方針。這對中國革命發展有著實際和深遠的意義。但是必須指出,共產國際在醞釀和製訂國共合作方針過程中,表現出輕視工人階級和過高估價國民黨、沒有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等缺點,這些思想又直接影響了陳獨秀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給後來的革命事業帶來了損害。
1923年5月,共產國際製定的向中國共產黨三大發出十三點指示,強調“農民問題是中國共產黨整個政策的中心”,“中國共產黨應力求建立工農聯盟”,並指出革命“領導權必須屬於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於7月18日才收到這個指示。
@@@四、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及統一戰線政策的製定
為了統一全黨的思想,妥善解決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問題,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的中心議題是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討論的依據是共產國際的決議。
大會首先聽取了陳獨秀的工作報告,報告著重說明了黨中央召開的西湖會議,決定“全體黨員加入國民黨”,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的問題。陳獨秀報告後,大會傳達了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的內容和共產國際關於國共兩黨合作的指示。
黨的三大分析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立場,估計了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的可能性。批評了拒絕參加國民黨和“一切工作歸國民黨”等錯誤傾向。大會經過熱烈討論,決定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我們的目的是:“第一,改組國民黨為左翼的政黨;第二,在中國共產黨不能公開活動的地方,擴大國民黨;第三,把優秀的國民黨員吸收到我們黨裏來”。
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議決案指出,“半殖民地的中國,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以解除內外壓迫。”“依中國社會的現狀,宜有一個勢力集中的黨為國民革命運動之大本營,中國現有的黨,隻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的黨”。而“以產業落後的緣故,中國勞動階級還在極幼稚時代,多數勞動群眾之意識,還停頓在宗法社會,非政治的傾向非常嚴重,隻有少數產業工人已感覺國民運動之必要,真能了解共產主義及共產黨組織的更是少數,因此工人運動,尚未能強大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勢力,以應中國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議決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議決,此次全國大會亦通過此議決。”議決案規定:“我們加入國民黨,但仍舊保存我們的組織,並須努力從各工人團體中,從國民黨左派中,吸收真有階級覺悟的革命分子,漸漸擴大我們的組織,謹嚴我們的紀律,以立強大的群眾共產黨之基礎。”
黨的三大正確地確定了實現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標誌著黨的關於國共合作統一戰線政策正式形成。這就促進了我黨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迅速形成,為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鬥爭,創造了重要條件。但是,由於受共產國際的影響,在國共合作問題上,存在著過高估價國民黨和忽略共產黨領導的傾向。
黨的三大以後,我黨一方麵繼續通過報刊及其他各種方式,幫助國民黨接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張,在政治思想上促其革命化;另一方麵,又采取了許多實際步驟,幫助國民黨改組並擴大其組織。1923年9月,李大釗與國民黨的王法勤、丁惟汾等在北京建立了國民黨的組織,至11月間,發展國民黨員1000餘人。11月下旬舉行的中共三屆一次中央執行委員會,就我黨應如何進行國民運動的問題進行了部署,製定了《國民運動進行計劃決議案》。決議案指出,“國民運動是我黨目前全部工作。”而“國民運動,當以擴大國民黨之組織及矯正其政治觀念為首要工作”。強調指出:“國民黨之力量必須建設在各種人民的組織上麵,必須以國民黨的名義去創造或參加各種人民的組織”。規定我黨與國民黨的關係:“我們的同誌在國民黨中為一秘密組織,一切政治的言論行動,須受本黨之指揮”;“我們予努力站在國民黨中心地位”。
這次會議提出的觀點和措施,比黨的三大前進了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三大的某些缺陷,對於貫徹三大的正確方針,使之具體化並付諸實施,起了積極作用。而黨的三屆一次中央執行委員會之所以有此前進,與共產國際指示有關。如前所述,1923年5月,共產國際執委會發給三大一個指示,即《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給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的指示》,該指示在關於中國農民問題,土地革命和工農聯盟的重要意義,工人階級政黨領導權等問題上,都比以前的指示有所前進。但是,由於路上耽擱,我黨在三大結束後的七月中旬,才收到這個指示。雖然指示對三大未起到直接影響,但對這次中央執行委員會是起了作用的。
黨的三屆一次中央執行委員會後,中央又根據這次會議的精神,發出《第十三號通告》,要求有國民黨組織的地方,同誌們立時全體加入;本黨地方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地方組織,與各級國民黨部合組國民黨改組委員會;沒有國民黨組織的地方,應從速成立國民黨分部,吸收同誌、非同誌參加。黨的三屆一次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的召開和中央十三號通告的發布,都有力地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
※※第三節 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兩次護法的結局,特別是第二次護法時陳炯明的叛變,給孫中山一個沉痛的教訓,它不僅證明了健全國民黨組織與紀律的重要性,而且也證明了依靠人民群眾,建立革命武裝的重要性。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孫中山對失敗的原因進行了認真的總結,他終於明白了過去失敗的原因,在於缺乏真正的革命力量,他懂得了要革命,必須依靠被壓迫的人民群眾,聯合社會主義的蘇俄。此後,他開始放棄利用一個軍閥去打另一個軍閥的舊辦法,著手尋求新的力量,走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