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二年,鬆鶴樓的老店主徐金源逝世,其子徐培根繼承父業,並保留了原班人馬。但是由於他經驗不足,最後落得個奸夥欺東,隻能將店麵轉盤出去的結局。鬆鶴樓盤給了當時的天和祥老板張文炳。老張以800元接下了鬆鶴樓,並以每年租金為六十石大米(當時大米每石六元)的高價,繼續租用“鬆鶴樓”這塊金字招牌,租期為十年。可見蘇商的品牌意識以及對商標的保護意識已經完全成熟了。
在張文炳盤下了鬆鶴樓之前,雙方就在合同中規定:將在原招牌前加“和記”二字,成為和記鬆鶴樓。按照合同約定,鬆鶴樓成了和記鬆鶴樓,張文炳把店麵重新裝修了一番便開業了。由於張文炳自己也是個烹飪高手,又善於管理,善於交際,所以奸夥欺東的事情怎麼也不會再發生在他身上,轉眼間鬆鶴樓的生意就越做越大,不到三年便在同行業中遙遙領先。
當年的鬆鶴樓曾經出了一位有名的高廚,名叫臣仲曾,小名阿八。他是老板張文炳的妹夫,也是他的高徒。阿八在鬆鶴樓掌勺時對蘇幫菜的燉、燜、焐等烹飪技術無一不通。不僅如此他還不停地鑽研、創新,發明了幾十種四季應時的新式菜肴,如原汁清翅、蝦子刺參、白汁元魚(甲魚)、鬆鼠桂魚、蝦仁爛糊、溜大王、蜜汁火方、古製醬方、響油鱔糊、荷葉粉蒸肉、糟溜魚片、西瓜盅、蓴菜三絲湯、炸蝦球、爆雙脆、幹烤筍等,還有獨具特色的黃燜鰻和黃燜栗子雞,其中的口蘑鍋巴湯甚至被譽為天下第一菜……這些菜當年就深得人心,成了鬆鶴樓的拿手菜,一直流傳至今。而且這些菜不僅僅隻是鬆鶴樓的名菜,它也是蘇幫大菜的主體。
蘇州除了百年的餐館外,還有百年的糖果店、糕團店、熟食店。各店有各店的佳話傳說,每個老店都是一本“商務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采芝齋”糖果店。
開設在觀前街東段的采芝齋糖果店有百餘年的曆史。l870年采芝齋創始人金蔭芝以500個銅板的微薄資本,購置了熬糖爐子、小銅鍋、青石台、剪刀等簡陋工具和少量的糖果原輔料,在觀前街73號原來的吳世興茶葉店門口開始擺攤設點。起初,他隻賣粽子糖,攤位前總是立一塊“家住玄都東洙泗巷口小糖攤”的牌子,臨街熬糖、剪糖。因為他剪出的糖塊形似粽子,所以人們就叫這種糖塊為粽子糖。在金蔭芝辛勤經營下,10多年後他終於自立門戶,開了一家小店,開始做起真正的糖果店老板,自產自銷糖果、炒貨、蜜餞。由於他的小店和觀前街上一家叫采芝齋的古董店鋪相鄰,而且他與采芝齋的店老板也很對脾氣,不久便結為莫逆之交。古董采芝齋的老板由於膝下無子,沒人能繼承他的衣缽,於是在他回鄉養老前,就把店麵轉租給了金蔭芝。金蔭芝接過店麵,繼續經營他的糖果、炒貨。他為了紀念他的老朋友古董店老板就繼續沿用了“采芝齋”的名號,人稱采芝齋糖果店。
在金蔭芝的妥善打理下,到了光緒年間,采芝齋生意也越來越興旺了。這一年,剛巧碰上慈禧太後生了病,名醫曹滄州進京為太後瞧病。曹滄州為太後開了藥方,並無意間將隨身所帶的采芝齋的貝母糖貢奉給太後以當助藥。吃過藥後太後的病竟然立竿見影,馬上就全好了,從此采芝齋的貝母糖就成了禦藥貢品。頭腦精明的金蔭芝立即抓住了這個商機,專門為自己的店訂做了一塊四周雕有龍形的黑底金字的牌子掛在門口,上寫“貢糖”二字。從此采芝齋名聲大振。與此同時,金蔭芝到處傳說采芝齋的秘製貢糖治好了太後的病,並請畫家畫了一幅《采芝齋圖》。圖中畫有兩個仙翁,仙翁在采藥,籃中有靈芝,肩上掛葫蘆,暗示那葫蘆裏的藥就是采芝齋的貢糖。引申義為,吃了可以健康長壽。金蔭芝巧妙地運用了慈禧生病一事,讓慈禧為他做了一個活廣告,大大提升了采芝齋在同行中的地位,所以這個不花錢的名人效應廣告用的簡直絕妙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