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酒桂花香湛露,
點湯青果氣如春。
擎杯神爽蜜脾醒,
敲句銀蟬對鶴峋。
除了茶館之外,在蘇州的大街小巷裏到處都有酒店。這些酒店不是我們現在所謂食宿全程的那些酒店,它如其名,是以賣酒為主的經營場所,類似我們現在的酒吧。當然也不光隻喝酒,蘇州的酒店兼代供應一些下酒小菜,諸如豆腐幹、辣白菜、焐酥豆、油氽黃豆、花生米之類,這或許是受中國民間“君子在酒不在菜”說法的影響。
我們常聽南方人把喝酒叫灌黃湯,這是因為蘇州人喝的是黃酒,即紹興酒,大都用江南的糯米或上白米釀成,才24度左右且性溫,酒量好點的人喝他個半斤八兩應該無妨。蘇州人習慣喝燙熱的酒,試想在冬春和秋末,喝下一杯燙熱了的黃酒,定會周身倍感暖意的。因此蘇州的酒店裏都有一隻大水缸,裏麵裝滿了熱水,木製的缸蓋裏有許多圓洞,盛酒的鐵皮酒筒就放在那個圓洞裏,分半斤和一斤裝兩種。酒店裏的氣氛十分熱鬧,借著幾分酒意,三五個哥們夥計,大家都比平日裏放得開,個個“語重情長”。喝酒就是歡喜這種氣氛,三杯下肚,暢所欲言,你發你的牢騷,我訴我的怨氣,誰都用不著擔心禍從口出,大不了用“喝醉了”來當擋箭牌。
當然蘇州人也知道還有另一種飲酒的場所,它比酒店規模簡單許多,即“堂吃”。過去蘇州醬園店裏都賣黃酒,為了招攬生意,便在店堂的後麵放一張桌子,你要了酒後可以坐在那裏飲用,沒人管你,一切自助。
當時的醬園大都開設在河邊,桌子也多是放在臨河的窗子跟前。三兩知己,買點酒,買點下酒小菜,臨河小酌細談,這裏沒有酒店的喧鬧卻添了幾分賞心悅目的情趣。一人獨飲更是如此,你可以一邊欣賞河中景色,一邊細細品飲。我們不得不說,蘇州的酒店老板們,不光經營的是酒,更經營的是一門文化。
俗話說,好酒好菜好生活。單說蘇州的酒不提蘇州的菜未免有些不協調。蘇州菜本來就有個響亮的名字,叫“京蘇大菜”。京蘇大菜包括了南京、無錫、常州、蘇州、上海等江南地方的菜。
蘇州的菜肴其獨到之處就在於它把吳中的美景和人文精髓融合在一起,與吳地的風土人情一脈相承。蘇州菜做工的精細如同蘇州刺繡工藝。蘇州的大廚將吳中文化與菜肴完美結合,風格和蘇州人的性情一樣和諧統一。因此所有蘇州菜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蘊含著深深的文化氣息。例如蓴菜,原本是一種生長在太湖邊的河浜裏的普通水生植物。因為口感嫩滑,所以民間常用它來配湯做羹。結果到了晉朝,一個蘇州人叫張翰,他遠在洛陽做大司馬。深秋的一天,他突然想起了母親為他常做的蓴菜羹和鱸魚,於是一連數日夜不能寐,為了能常常吃到蓴菜羹,最後竟決然辭官歸了故裏。這就是有名的“蓴鱸之思”。
當年蘇州最有名的菜館要數“鬆鶴樓”了。據乾隆四十五年重建麵業公所的碑刻記載:鬆鶴樓原為一家麵店,1780年加入了麵業公所。如果從那時算起,鬆鶴樓創建至今已有200多年。
在同治、光緒年間,鬆鶴樓還隻是一家賣炒菜和麵食的小餐館。因為它味道好,價位適中,深受蘇州當地人的喜歡,尤其是鬆鶴樓的鹵鴨麵已經小有名氣了。每年農曆的五月下旬,新鴨上市時,鬆鶴樓便供應應時佳肴“鹵鴨麵”。老一輩蘇州人便從此開始常到鬆鶴樓吃碗鹵鴨麵“封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