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現實與夢想的距離——西安濟仁醫院院長嚴育斌(3 / 3)

嚴育斌說自己是個殘疾人,在自己的成長經曆中受到了社會和各級政府的關心,真真正正地想回報社會。正如他說的那樣,作為一個殘疾人,最能理解人間的不易,最能理解患者的不易。

濟仁醫院實行1元掛號,無專家掛號費。身兼戶縣政協委員、殘聯副主席等職務的嚴育斌,再忙也要定期召開醫患座談會,聽取患者對醫生、醫院的意見和建議。

作為民營醫院的管理者和醫務工作者,嚴育斌始終不忘對社會的良知和道義。2003年“非典”時期,嚴育斌發動醫院全體職工配合全縣的工作,先後捐出價值5000餘元的消毒用品及材料,得到了西安市、戶縣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幾年來,嚴育斌為學校、抗洪救災捐款達3萬餘元;醫院內的清潔工等崗位,吸納了許多城市低保人員,安置再就業260多名。

璀璨的片刻會留下醉心的記憶,平淡的日子亦有耐咀嚼的原味。或許見證過風光無限中的浮華,更明了寧靜致遠的可貴;攀越了人生的巔峰,把持得靠睿智的思忖,恬靜的歲月亦有靈魂身軀相融合的悠然。劃過夜空的流星,它短暫而又絢麗的生命光華照亮了夜空,照亮了人的心靈,讓人遐思,讓人震顫。

從少年時代被父母親逼著開始學習古典中醫著作,嚴育斌幾十年來養成的讀書、製作卡片的習慣一直伴隨著他的自學始終。

在曆史上,自漢代以後,各名家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著不同的注解。嚴育斌在自學過程中除熟背全書內容之外,對這部中華醫學的經典著作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通過查資料,向各大學醫學專家、教授寫信谘詢等方式,彙總了自己多年來關於《傷寒雜病論》的卡片記錄,成書《傷寒論詞語解釋》。其中一大部分詞條和解釋,被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教授主編的《傷寒詞典》所引用。

嚴育斌在首屆亞洲仲景學說學術會議上,宣讀了他的論文《烏梅丸加味治療男性不育症113例》,經專家評審通過,引起了醫療界的強烈反響。

他研製的新藥“仙靈膠囊”已獲批準文號,由西安京西製藥廠批量生產;研製推廣的《桂枝湯臨床應用》項目,獲戶縣科技進步二等獎、西安市科技進步四等獎。

一切專業成就的取得和獲得的認可,背後都寫滿了嚴育斌的艱辛和努力。每年冬天,由於殘疾的左下肢血液循環不好,腳都凍爛了,他依然堅持著,努力著,從中華醫學的寶庫裏,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整理著,思考著。

嚴育斌的著作《男科臨證錄》獲得了陝西中醫學院杜雨茂教授的充分認可。杜教授在該書序言中寫道:嚴育斌、趙敏霞二位醫師,對男性病研究經年,學有所成,遂將其以中醫藥診治驗案百餘例,鹹加整理,悉以分類,著成該書,每病之後,皆加按語,以析中醫辨證要目、用藥規律等等,示人以法,授人以漁,不乏新的見解,顯示出中醫藥在男性病中的廣闊前景,對男性病療效提高,頗有意義。又,是書之末,附錄男性病知識十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生動活潑,不乏趣味性,於男性病知識之普及,亦有裨益。

難能可貴者,嚴育斌同誌,身殘誌堅,自學中醫,孜孜不倦,善於總結,勤於著述,繼《桂枝湯臨證應用》之後,新作又成,此精神可嘉,其治學專注之情,足令體全悠閑者愧!若中醫學子,皆如嚴氏,國醫振興,指日可待也。

杜雨茂教授在他的這篇序文裏對嚴育斌幾十年來從中華醫學寶庫中吸取養分,自學成才的事跡和他的成果、醫學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呼喚將這樣的勤奮、執著精神發揚光大。

芸芸眾生中,我們隻不過是蒼茫宇宙中的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白雲的飄移不會因我們的眼淚而靜默,地球的轉動不會因我們的呼天搶地而停止,我們渺小得可憐。生命對每個人是公平的,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沒有盡頭的奮鬥中。我們應該有無畏的勇氣,行進在人生崎嶇的大道上,挺胸迎接風雨。雖然山路曲折盤旋,但畢竟朝著頂峰延伸。生命中不應失去奮鬥的蹤跡。生命不息,奮鬥定當不止!對於一個自學成才者而言,尤其是對於一個要克服來自身體障礙的殘疾人來說,最大的欣慰莫過於自己在崎嶇的人生道路上的付出獲得了行業內專業人士的認可,莫過於自己的成果能夠為這個社會發揮它的作用。

麵對今天的形勢,如果我們還停留在昨天的思維上,那麼等待我們的將永遠是淘汰。隻有轉變觀念,勇敢地去拚搏,才會找到適合我們的位置。也許,前麵的路不會是坦途,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壓力,會讓我們痛苦和失望,但是隻要我們不氣餒,不言放棄,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片藍天!

嚴育斌說,一個殘疾人在事業上成功的時候,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真真正正的為社會辦一些事情。幾十年過去,飽經磨難的嚴育斌已經成了一個穩重、樂觀的中年人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把一切苦痛都看得很淡、很淡。他所散發的生命光環使他又最能深刻地感悟到殘疾人、殘疾人家庭的不易。說起下一步的打算,嚴育斌想在把銀行的負債還完之後,設立一個殘疾人扶助基金,為殘疾人朋友和他們的家庭提供一定的幫助。

嚴育斌說,他完全可以隻辦一所專科醫院,但是辦一所現代化的綜合醫院,為社會作點貢獻是支撐著他前行的理想。在采訪中,他深情地告訴筆者:“我想掙錢就不辦醫院!”也許這樣的語言,我們正常人在理解的時候,總會給它打上世俗的烙印。我們在時代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呼喚尊重殘疾人、關心殘疾人的同時,應該多一點從殘疾人的角度來理解他們,關愛他們。因為他們所經曆的苦痛使得他們最能體會到人間的艱辛;與苦痛並肩而來的不屈,使得他們更想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社會的認可,回報家人,回報社會。

每一個追求完美的人,都要付出自己的代價,那是夢想與生活浮士德式的交換。現實與夢想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我們無從丈量,需要一生的時間去詮釋。在夢想實現的路上,我們痛並快樂著。而嚴育斌更不易,他靠著拐杖支撐的身體,在現實中,堅強樂觀地丈量著屬於他自己的夢想,書寫著酸甜苦辣的完整人生。他成功了,他以自己的行動、理想和執著向社會證明著殘疾人的能力,呼喚著全社會都來關愛殘疾人,關注殘疾人事業。

(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