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村河岸戲水求學(2 / 2)

能和我經常出去的人不多,雖然他們都認為那裏是一個讀書背課文的好地方,但不能理解我為什麼非得要去那麼個地方讀書不可,就如我不理解還是青青少年為何非得談情愛的同學一樣。但河邊確實是我學習生活的樂園,那時,我有許多優秀作文都是她給予我的靈感,即便是老師認為應該是邏輯思維比較靈敏的男孩子們的強項的論文,也不在我的話下。有一次考試考的一片議論文,文章隻需千字,作文滿分40分,老師給了我一個9分。在評講試卷的時候,老師,他曾經把這篇作文拿到縣教研室,大家都認為給40分都是應該的。而這篇作文的邏輯靈感,還真是這一去不回的河水和居住在河岸上生息繁衍的鄉親們。

坐在岸邊上學習,讀書累了的時候,把書本放在石頭上,站起身來伸幾個懶腰,打幾個哈欠,不必害怕自己這時的慵懶被同學、老師看到;眼睛看累了,把頭稍微抬起,極目遠看,滿眼的青山綠水和在田野裏忙綠的人們;想偷懶的時候,就看那河心島上,忙著農活的鄉親,或許其中還有一個跟自己年齡不相上下的青年……在河邊學習英文,可以放聲朗讀,隻有那嘩嘩嘩的河水應和你,沒有人提醒你,你該聲一點。因為見我每都要出去,有幾個同學慢慢地久習慣了,也就跟我一起到了河邊,但我們很少坐在一起,都是找相距不遠的岸邊坐下,這樣相互有一個照應,同時也不會影響各自的學習精力,打斷各自思考的問題,隻有遇到需要討論的問題的時候,大家才聚在一起。當然,來去是必須一起的。

在柳江度過了三年的高中生活,但不管是不是周末,隻要不是回家,在楊村河畔的岸邊上都能找到我。記得到了最後衝刺的階段,大家都要在教室裏背書,我們班的十多個女同學隨我一起坐在岸邊讀書、戲水,憧憬著自己畢業後的人生,我默默地聽著,口裏突然蹦出這麼一句話:“十年、二十年後,我們如果開一個同學會,大家是什麼樣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相互取笑:“肯定是半老徐娘了,後麵還跟著一個跟我們差不多的女孩兒或者男孩兒……哦,見了我們喊我們什麼呢?喊……我們……阿姨?不,喊我們嬢醸……”我笑笑,如果我們當中有人當了官,是否還認識我們,還記得我們曾經在這楊村河畔讀過書,討論過書上的習題嗎?大家茫然。

007年,當地政府挖掘地方人文曆史,結合地方旅遊,開發柳江,到010年已初具規模,建成了橋流水人家的旅遊格局,恢複了當年影響全縣經濟發展的四大家族的建築,以舊補舊,保留了整個鎮的發展曆史,這裏就成了熱點的旅遊景點。隻是站在這楊村河畔,滿目的嬉鬧,再也無法找到我當年的寧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