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村河大家可能不會知道,但柳江古鎮,但凡喜歡旅遊的四川人多多少少都知道.其實,柳江古鎮就是因為兩條河的名字發展而來的,楊村河就是其中的一條。傳這裏原來住著柳家和薑家,兩家各自擁有一條河,沿河而居,沿河開發,農業、林業經濟發展起來後,兩家就主宰了整個地方經濟的發展,清朝時期,就改名為柳薑場,民國時期,因薑和江同音,改名柳江鎮。柳江的兩條河算不得是什麼大江大海,但是長江的上遊支流,也算是我國母親河的一個支流吧。兩條河在花溪鎮境內彙入花溪河,花溪河在止戈鎮和東嶽鎮交界處的龍背嘴彙入青衣江,青衣江在樂山境內彙入沫水然後注入岷江,如此算來,這兩條河還真算得上長江的一個組成部分了。了這麼多,這裏究竟給我的求學有什麼關係呢?不要著急,聽我給各位讀者慢慢道來。
解放後,我國大辦教育,在各組辦幼兒園、育紅班,在各村辦學,一個不夠,辦兩個,在鄉一級辦初中、高中,後來,教育機製改革後,撤銷了鄉裏的高中,在區公所所在地辦高中。也就是,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全縣有三所高中和一所職業中學,即洪雅中學、中保高中、柳江中學和洪雅縣職業技術學校。洪雅中學和柳江中學由初中班和高中班兩個部分組成。雖然這幾所學校都設在區一級,但都是麵向全縣招生,隻是按不同等次的成績招收學生。當年,我因為怕失去求學的機遇,根據自己的成績情況,填報了柳江高中,並且如願以償地進入這裏學習。
這是一所山區的學校,修建在一個叫三華寺的廟宇的遺址上,依山而建,我們上課的教學樓離校門口最近,不過也得往上爬10、0米高的台階,而我們的宿舍分散在教學樓後麵的山坡上,山坡上除了宿舍,還有許多果木,宿舍就被掩映在這些果木下麵,而我們的操場卻在山頂上,每次集合跑操的時候,全校近千學生衝上去的時候都會氣喘籲籲的。不過,因為這樣環境,所以還真培養了一批體育人才。學校建有地震測報站,地底下到處都埋有管子,所以從台階上跑過,都能聽見“砰砰”的清脆聲。離教學樓大概有500米的地方就是楊村河了,楊村河岸上,有許多人家傍水而居,房前屋後栽種了許多樹木,楊村河邊上就有許多樹蔭之處,倒成了許多早熟的少男少女談情愛的好去處。學校也派出老師跟蹤,可這裏因為樹蔭太多,學生們隨便躲到一棵大樹背後,繞樹轉一圈,輕而易舉地就把老師給甩掉了。
也許是我思想封閉,也許是發育遲緩,對當時談情愛的同學不理解,也覺得他們真的是不可理喻,這麼一個求知的好機會,怎麼就這樣去lang費了呢?因為喜歡在水邊玩,特別是喜歡坐在岸邊的山坡上,找一個臉盆般大的輕鋼鵝卵石當凳子,身旁有綠油油的青草,腳下有時而歡快,時而憂鬱、時而輕歌曼舞的水流,捧一本課本或從圖書管理借出來的,讀背半而忘卻了回校,甚至忘卻了吃晚飯的時間。最讓人不能忘卻的是夏,腳下穿著廉價的塑料涼鞋,三五個同學一群,在不漲水的日子裏,做到水中間去,把腳泡在水裏讀書,時間長了,魚兒們似乎也膽大了起來,在我們的腿上親吻起來,癢癢的,俯首尋他時,它卻尾巴一擺,攪渾了泥沙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