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活的老街

生活

作者:黃瀚玉

如果現在台灣設計師徐裕建再去台北附近的三峽老街,開茶行的老板一定會與他抽煙喝酒聊家常,開古董店的夫婦則會邀他進店喝杯清茶。三峽老街如今已是台北一道文化風景線,被評價為“北台灣最有味道的古鎮部落”,而在十年前徐裕建剛被委任為那裏的重建設計師時,當地居民甚至憤怒地揪住徐同伴的領帶,要把他們趕出去。

溝通的要義

清代時,得益於毗鄰台北且水路發達,三峽老街曾是人頭攢動的商業街,由於街道兩旁有百餘棟騎樓風格的磚造屋,三峽還被列為了三級古跡保護。然而台灣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後,由於當地人大量移居台北,老街開始破敗,甚至被解除了古跡指定。“沒落以後的老街一半是空房,一半住著老人和小孩,有時候我走街上,幾條野狗會來追著我跑,就像鹹魚一塊,沒什麼發展機會。”徐裕建告訴《環球企業家》。

早在20年前,台灣政府就有了重建三峽老街的計劃。老街的衰敗和周邊城市化的興起,讓當地居民已經對老街沒有任何情感,他們和開發商一樣,都迫切希望再造後的老街能夠變成兩邊高樓林立的現代大馬路,關注文化遺產的學者則認為其應該作為古跡被保護起來,雙方的意見一直僵持不下。當時老街的寬度是六公尺,政府則隻有道路到兩邊15公尺範圍的產權,其餘土地全是居民的私有財產。這意味著政府想要維持三峽老街的古色古香,就必須連同道路兩邊的居民房屋一起改造,也必須征得老街上每一戶居民的同意。

徐裕建便是在這個時候接下了如燙手山芋一樣的標書,迎接他的則是居民表示抵抗而牽起的白幅。原來開發商為了掌控老街,聯合了當地裏長散播謠言,稱接受政府補助改造後,自家房屋將不能買賣。居民自身也存在諸多疑惑:有人在老街背後或是屋頂上有違章建築,怕經政府改造後會被統統端掉;有人憂心因破舊而存在的下水道排汙、光纖電纜等問題改造後依然得不到解決;還有一家人中十個人有產權,卻隻有一個人能簽同意書,擔心以後房子升值分利不均。

徐裕建便在三峽老街建了一個工作站,將居民的擔心統統記錄下來,報告給了當地基層公務員。然而基層公務員開始並不願幫忙解決。徐裕建一怒之下以解除設計師合約相威脅,將情況反映給了一位副縣長,由副縣長親自點名調配各部門資源來解決問題。“那個副縣長要求開會時各個部門的頭頭一定到場,否則下次那個部門的人就站在桌子上開會,下麵的人這下知道領導是認真的,頓時就緊張起來,很多問題也都解決了。”徐裕建說道。

政府的全權支持讓居民的疑惑得以消除,重建動工的進展也不再是鐵板一塊。徐裕建找到了三五戶態度軟化的人家,他們都被徐說服,看好老街會升值。徐裕建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將這三五戶人家的房子整修完畢,房子的外觀依舊古樸,裏麵卻采用了鋼骨結構異常牢固。徐還在街道中央埋下了溝通管道,讓排汙、水電、寬頻的現代化設施應有盡有。“我就是把它們的古風貌恢複,但是房子的安全性提高,基礎設施也很現代化。”徐裕建說道。

領頭者的示範作用立竿見影,原本排斥重建的居民紛紛前往參觀,很快就都在改造同意書上簽了字。就連當初帶頭反對、散播謠言的裏長也服了軟,甚至在副縣長巡視老街的時候,求他幫自己爭取一份同意書和改建補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