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化自生

將一條老街古色古香地煥然一新並不是徐裕建的終極目標。在大陸,諸如上海新天地、成都寬窄巷子的古街重建案例中,特色建築雖然得以保存,街道的主人或租戶卻多是外地人,且經營著和古街曆史完全不相關的行業,讓整個街區的曆史文化因商變味。徐將曆史建築比作是老街的“殼子”,將當地的居民和他們從前經營的生意比作“靈性”。“隻有殼子和靈性在一起,躺下的老人才算從墳墓裏活了過來。”

徐裕建並沒有給三峽老街設計一個絕對的藍圖。為了增加當地人對老街的認可,對於每戶居民都提供好幾種設計方案,包括門店招牌、騎樓門麵,以及門口的路麵。“他們選什麼,我們就照做,這個過程雖然麻煩,但實際上居民很認同。”過去的三峽老街是繁華的商業區,徐便去調查每家每戶過去做的是什麼生意,有過什麼光榮事跡,並把這些故事畫在每個門店外麵的水溝蓋上。台灣名畫家李梅樹久居三峽,徐征得了李家後人的同意,將李梅樹的畫作也印在了水溝蓋上。同時,徐還將三峽從清代到現在發生的故事都鋪在了廣場的地上。“以後別人來這裏,根本不用問別人曆史,他走在街上,就知道曆史。”

這種找回共同文化記憶的做法奏效了,從前離開三峽的人慢慢回流。一個每天通勤台北的白領告訴徐裕建,以前她都羞於啟齒對別人說自己是鄉下人,整修之後,她每天從台北回家,都要繞道到老街來逛一圈,看看古樸的石板路和昏黃的燈光,覺得又找到了童年的回憶。一個工程師在退休之後也回到了三峽,用退休金將父輩的茶店重新開了起來。清朝年間,三峽的紡織行業盛極一時,如今便有不少店鋪開始售賣款式現代的民族布藝。當地還成立了手染布協會,將染布包裝成老街的觀光項目之一,教遊客如何染布或裁製衣服。古街風情和本土特色經濟讓三峽老鎮成為了旅遊勝地,徐裕建曾經許諾居民的房產升值也得以實現—當地一間房產的價格從700萬新台幣飆升到3500萬,租金則漲了三倍。

“現在(古街改造)最常見的現象就是老建築全部留下來,裏麵的內容卻全部更新,引入星巴克、藝術品店、高檔餐廳。”清華大學社會學係教授羅家德告訴《環球企業家》。同樣來自台灣的他認為,改造(舊街區)要讓風俗文化自然發展,而今天的共同困境則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老街一恢複,文化就不見了。

然而讓本土經濟和文化在整修後的老街中繼續生存,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台北新竹的深坑老街,是徐裕建又一個古街重建作品,整修後的深坑卻麵臨著一個問題—雖然當地以茶葉和豆腐聞名,但是老街中售賣的卻都是大受觀光客喜愛的廉價外來貨,手工製作、售價高昂的正宗特產無奈被擠走。徐裕建將後者視作“弱勢”,認為政府應該將老街中的公共產權地,以免費或者低租金的形式交予本土手工業者,讓他們能夠在老街中有一席之地。“我在深坑見過一個老先生,他自己在編抓蝦用的竹簍,我想讓他參與進來。在我的計劃中,我要召集更多的深坑人在深坑,這種才是地方產業。”徐裕建說道。(本刊記者伊西科對此文亦有貢獻)